【本周焦点】美元遭受重挫 单周跌近 3% | 欧元逆势飙升 多重利好共振(组图)
美元遭受重挫 单周跌近 3%
美元在上周遭遇了显著抛压,美元指数累计下跌近3%。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通胀数据意外疲软,引发投资者押注美联储将转向宽松,以及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打击了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吸引力。通胀回落增强了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押注。
CPI公布后,金融市场一度预计美联储年内可能降息多达100个基点。
事实上,美联储在1月已暂停了之前的紧缩周期,3月议息会议上保持利率在4.25%-4.50%不变,同时点阵图预测2025年内可能有两次降息。上周公布的FOMC会议纪要显示,联储官员几乎一致认为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胀上行和增长放缓并存”的风险,决策可能陷入两难。
几位官员担心贸易不确定性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突然重新定价”,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纪要还透露,美联储决策者在3月时预计今年或将降息两次,以应对经济放缓。美联储官员上周的讲话基调亦偏向谨慎,一些官员表示若金融市场出现紊乱,美联储准备采取行动确保市场运作。
总体来看,随着通胀压力缓解和衰退风险上升,市场愈发确信美联储紧缩周期已接近尾声并转向观望甚至考虑年内适度降息,这对美元构成下行压力。
另外,上周美元还受到美国贸易政策冲击的拖累。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月初突然宣布对包括中国、欧洲在内的多数贸易伙伴大规模提高关税,新增关税税率高达125%,震动全球市场。
尽管在4月9日特朗普又宣布对部分国家的新关税延期90天执行,缓解了市场紧张情绪,但贸易战阴云未散。特朗普的关税举措被视为其平衡财政的手段(关税增加政府收入以弥补减税承诺导致的财政缺口)和保护国内产业的工具。
然而关税推高进口成本,可能令美国通胀再度抬头,同时贸易伙伴的报复举措会损及美国出口和就业。美联储纪要中明确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使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上升。
在关税生效的最初两天里,美股暴跌,投资者一度预计美联储年内降息4次以应对冲击。特朗普随后暂停部分关税,令美股周三大涨超6%,市场惊魂稍定并将预期降息次数从4次削减为3次。然而,正如路透社所指出的,“即使关税温度暂时下降,不确定性依然挥之不去”。
周四起投资者对贸易战的担忧卷土重来,美股涨势消退,美元避险需求不增反降。由于本轮冲击源自美国自身政策,全球投资者开始视美元资产为风险源头而非避风港,纷纷削减对美投资。
有分析称,“美元和美债作为全球储备资产的地位正受到质疑”,以往看似遥远的“去美元化”在上周开始被认真讨论。这种市场心理变化显然不利于美元。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上周市场情绪大幅波动,但总体偏向规避美元资产。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飙升,周五一度升至4.59%,创下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美债抛售和收益率上行通常会支撑美元,但这一次,投资者对美国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担忧盖过了利差因素,选择抛售美元。
上周后段,美元兑主要货币加速下跌。美元指数周五收于100.1,周跌幅3%,为2022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指数水平跌至三年低位。可以说,通胀降温引发的美元利率优势削弱,加之贸易政策动荡削减美元信用,双重因素导致美元遭遇了显著的抛压。
美国后续政策走向对美元影响深远,若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或美联储释放更明确的宽松信号,美元可能延续疲软;反之,若通胀意外反弹或避险情绪再起,美元跌势或暂缓。
欧元逆势飙升 多重利好共振
上周欧元兑美元强劲上扬,成为 G5 货币中表现最亮眼的之一。欧元的涨势不仅归功于美元走弱,还来自欧洲自身基本面显示出的相对韧性,以及欧元资产在当前环境下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上升。
上周虽然没有ECB议息会议,但多位官员强调了抗通胀的决心。由于通胀仍高企,市场预计欧央行将在二季度再度加息(例如有预测称4月或5月可能加息25个基点),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紧缩立场。
这与美联储可能暂停加息甚至考虑降息的前景形成鲜明对比,欧元利率预期相对更为鹰派。路透社指出,当前投资者关注点从美国转向欧洲资产:在美国贸易政策引发的不安中,“以欧元计价的资产被视为比美元资产更安全”。
欧元区10年期德债收益率上周下行5个基点至2.53%(价格上升),表明避险资金流入欧洲债市,降低了欧元区融资成本,也提升了欧元吸引力。另一方面,欧洲财政方面上周无重大消息,各国基本保持既定的预算路径。
然而美国关税举措对欧洲的潜在冲击引发担忧。特朗普最初对包括欧盟在内的盟友也祭出高额关税,但随后暂缓了对多数国家的上调,这给欧盟争取了90天协商期。因此欧洲对美出口短期未受新关税直接打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
德国等出口大国仍担心一旦谈判破裂关税全面生效将“对德国工业造成重大冲击”,因美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官员预计,未来与华盛顿的贸易谈判中,棘手的议题将包括汇率政策,美国可能要求欧盟方面避免货币过度疲软来获得贸易优势。
但目前欧元的强势表现反而减轻了欧洲被指责压低汇率的压力。总体而言,欧洲相对美国在本轮关税风波中受损稍小,再加上贸易谈判窗口期内的不确定性暂时下降,有助于支撑欧元。
英经济数据与美关税博弈 英镑涨跌两难
英镑兑美元上周随美元走弱而上涨,但涨幅不及欧元,兑欧元反而走软。这反映出英国自身基本面的复杂局面:一方面上周英国经济数据意外向好,另一方面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外部风险对英国打击更直接,同时市场预期英国央行可能较快转入降息轨道,限制了英镑上行空间。
一方面,英国通胀率仍然高企(最新CPI接近两位数的高位,核心通胀黏性强),使英国央行(BOE)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经济短期超预期增长,但长期前景因贸易不确定性而转弱;另一方面通胀尚未受控,需要紧缩政策维持更久。
上周的市场行为表明,投资者更倾向于认为英国未来将需要降息来支撑经济。尽管2月GDP大增的消息鼓舞了市场情绪,但并未在汇率上推动英镑显著跑赢,因为贸易战阴影笼罩下,英国经济中期前景不佳。英国财政监督机构在3月已将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腰斩至1.0%。
德意志银行分析指出:“尽管关税暂缓,英国仍处境艰难…贸易不确定性高企,信心势必受挫,决策者需要谨慎应对新的经济环境”。这意味着英国央行可能很快转变政策立场以防范下行风险。
不过,英国央行内部尚有分歧。上周BOE副行长布里登(SARAH BREEDEN)表示,美国关税对英国通胀的影响仍不确定,但料将拖累增长,需要“仔细校准”政策应对。另外,上周英镑走势很大程度上跟随全球风险情绪。
周三特朗普宣布暂缓部分关税后,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美股反弹,英镑受提振当日兑美元跳涨1%,创一个多月来最大单日涨幅。然而由于英国并未从关税延期中受益——美方仍对英国产品维持10%的报复性关税。
投资者很快意识到英国所处环境仍然比欧元区更不利。因此周四之后英镑涨势放缓,兑欧元汇率下跌约1.3%,英镑相对欧元在16个月低点附近波动。这表明,在贸易战阴影下国际资金更倾向于涌向欧元等避险替代,英镑难获独立买盘。
澳元凭内外利好上周收复失地
上周澳元兑美元显著反弹,收复了此前数周的跌幅。这一走势看似与全球贸易战忧虑不符——因为澳大利亚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按理说贸易摩擦升级应打压澳元。
然而,美元走软提供了澳元上行的外部条件,而澳洲国内政策和数据亦产生了复杂影响:央行按兵不动但释放鸽派信号,消费者信心受挫但市场对降息寄予期待,整体作用下澳元出现先抑后扬的行情。
上周初(4月1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召开议息会议并决定维持利率在4.10%不变。这一决定符合预期。值得关注的是,RBA在声明中删除了关于“对进一步降息保持谨慎”的措辞,语气上略显鸽派。
行长米歇尔·布洛克(MICHELE BULLOCK)在会后表示,董事会这次没有讨论降息,但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保持高度警惕。
由于澳洲2月通胀放缓、经济数据温和,市场解读RBA声明为“略向宽松倾斜”,认为RBA为未来降息保留了选项。利率期货价格显示,市场认为RBA在5月会议上降息的概率约为60%。
当前澳洲通胀虽高于目标但已出现回落迹象,失业率约3.5%接近50年低位但有逐步上升苗头,RBA倾向等待更多数据确认通胀可控再放松政策。
上周RBA强调,如果国际局势(尤其贸易战)对澳洲活动和通胀造成实质影响,货币政策“已做好回应准备”。这让市场相信,一旦外部冲击加剧或物价涨势进一步趋缓,RBA可能提前降息刺激经济。
宽松预期在周内一度拖累澳元走低,但随着美元后期大幅下跌,降息前景反倒吸引风险偏好资金逢低买入高息货币澳元,助推汇率反弹。
并且,上周澳元走势呈现“V型”反转。周初受贸易战冲击,资金避险涌向日元和瑞郎等传统避险资产,澳元一度受挫走低。然而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转圜、全球股市触底反弹,市场风险偏好回暖,澳元迅速摆脱颓势。
在美元后半周持续下跌的背景下,澳元多头信心增强,推动AUD/USD节节攀升,周五收于0.6285附近。一周净涨幅达4%,为近几个月最佳单周表现之一。
避险升温与政策风向转变 日元利好
上周美元/日元大幅下挫,日元兑美元升值约2.4%,体现出日元的避险属性重新受到青睐。
这背后既有全球资金在美国市场动荡中回流日元资产的因素,也反映出日本政策环境正在微妙变化,当局不再一味追求弱日元,通胀压力下可能默许日元阶段性走强。
避险角色再现,在贸易战引发的全球避险潮中,日元传统的避险货币地位再度凸显。
当特朗普前一周突然升级关税时,投资者纷纷涌入日元避险,推动美元兑日元大幅走低,一度触及142.89的半年来最低水平R。
尽管随后美股反弹削弱部分避险需求,但美元基本面的疲软(通胀走低、降息预期)使日元保持强势。历史上,当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或出现不确定性事件时,日元往往因日本庞大的净对外资产头寸而受到追捧。
上周的情况略有不同之处在于,风险源头来自美国自身政策原因,投资者不仅购入日元等传统避险资产,还抛售美元资产。
这形成了日元买盘和美元卖盘同时出现的格局,放大了汇率波动幅度。而日元作为避险货币,录得可观升值。
可以说,美元信用的动摇让日元受益于一种“非常规”避险:资金为了规避美元风险而选择日元这一相对稳定的主要货币。
另外,日本银行(BOJ)在过去几年一直坚持超宽松政策,导致日元此前持续走贬,去年美元/日元一度接近160的30年低点。
然而,局面正在逐步改变。首先,日本通胀终于抬头。最新数据显示,日本核心CPI已连续数月位于3%左右,超过央行2%的目标。
这削弱了继续大规模宽松的合理性。其次,国内政界对日元贬值的忍耐正达到极限。
上周日本执政党政策负责人小野寺五典公开表示,“日元走弱推高了民生成本,必须设法让日元走强”,并强调日本政府不应考虑抛售所持美债来报复美国关税。
他把近期日本物价上涨部分归因于弱势日元,并提出“通过增强产业竞争力来支撑日元”的思路R。
这番言论释放两个信号:一是日本政府开始倾向于容忍乃至促进日元一定程度升值,以缓解输入型通胀;二是即便对美国贸易政策不满,日本也不会轻易动用抛售美债这种极端手段,避免金融市场再生动荡。
小野寺的表态适逢日美即将展开贸易谈判之际,外界解读为日本方面希望通过强调日元已在回升来缓和美国对汇率问题的指责。
同时有消息称,在上周的日美磋商中,美方可能敦促日方进一步扶持日元以减少日本贸易优势。这都预示着日本货币政策取向相比以前有所转圜。目前,新任行长植田和男虽尚未急转BOJ立场,但已有所动作:去年底BOJ调整了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今年可能逐步缩减刺激。
市场推测BOJ年内或小幅上调短期利率或10年期利率目标区间。事实上,路透社报道指出,“日本央行加息步伐缓慢可能会在本轮贸易谈判中受到美方抨击”。
如果外部压力增大,BOJ可能被迫更快退出超宽松。这种预期也给予日元多头信心。日元上周的升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日本政策正常化的提前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