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7月01日 1.1°C-4.6°C
澳元 : 人民币=4.86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2022-06-16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目前,全网关注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有了重大进展。

不仅涉案的九人被抓,而且随着舆情逐渐发酵,隐藏在当地的黑恶势力网络也逐渐浮出水面。

但是,我们很难说一句 " 大快人心 "。

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是自相矛盾的官方说法;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2

图源见水印

漏洞百出、有违常理的出警记录(被定性为 " 一般打架 ");

又蠢又坏的媒体报道……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3

图源见水印

更可笑的是,之前唐山市有许多暴力案件,当事人在网上拿着身份证实名举报也得不到积极处理。

如今烧烤店打人的案件发酵了,舆论兜不住了,这些案件就突然有了进展,官方通报和专案组一个一个往外冒。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4

如果家属没拿到打人视频呢?如果视频没被捅到网上去呢?如果这个视频很不走运,没人关注呢?

不敢想象。

这些操作果然引起舆论大面积发酵,就像一根线头,扯出群众对警察工作的诸多不满。

当然,这次案件的涉黑性质已经不言而喻。但民众对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公权力的不信任,对自己所遇到的基层民警不作为的怨怼,也在舆论中暴露无遗。

" 有困难找警察 " 和 " 真有困难找警察也不一定有用 ",这两种声音一直在民间此消彼长。尤其是在一些难以定性为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里,情况会更加复杂。

这些年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奇葩新闻,比如河南固始县曾有一辆大货车在路上侧翻,车上 33 吨井盖被附近村民一抢而光。

事发后,当地派出所表示此事立不了案,因为 " 当着面才算抢,少量侵占不构成犯罪 "。

后来一经媒体曝光,官方立刻表示 " 已立案侦查 "。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5

你看,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其实这些年,办案没原则、执法人员不作为以致案件处理结果十分离谱的报道时有发生,再加上很多人不了了之的报警经历,导致民众对警察 " 和稀泥式执法 " 很是不满。

既然官方宣传的是 " 有困难找警察 ",那我投诉楼上邻居装修扰民,你们为什么不管呢?

既然《反家暴法》已经实施多年,为什么女子被丈夫和婆婆殴打致残,警方立案后却不予行政处罚呢?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6

既然偷西瓜的人违法在先,瓜农在阻拦偷瓜贼时致其摔下电动车,为什么最终的协调结果是瓜农赔钱给贼?

而又为什么在舆论发酵后,警方的态度又立刻反转?

每次官方态度反转后,都会加深民众的疑虑:

原来这事可以立案啊,原来正义可以得到声张啊……那你们之前为什么不立案,不作为,就眼睁睁看着好人受委屈,无辜的人无处申冤?

长此以往,积怨自然越积越深。老百姓一见到警察来调解,就难免觉得他们在 " 和稀泥 ",怀疑他们是不是为了敷衍了事各打五十大板。

恰巧,最近有部评分很高的热播剧《警察荣誉》,就花了很多篇幅讲民警喜欢 " 和稀泥 " 这件事。

当然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部剧肯定是站在官方立场上看待警察 " 和稀泥 " 这种处理方法。

至于官方的态度,去网上搜一下各大官媒的报道就能体会,一般都是默许民警用 " 和稀泥 " 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上升到刑事案件。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7

不过,在官媒报道中那些正面 " 和稀泥 " 的处理方式,和没原则、不作为有本质区别。这里的 " 和稀泥 " 更多指的是民警运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调解的方式化解争端。

的确,一旦从办案民警的立场来看很多纠纷,又发现对一些事情来说," 和稀泥 " 反而是现阶段效率最高,最稳妥的方法。

比如《警察荣誉》里有一个极端案例,也是讨论度很高的案件。

一个三口之家在小区里遛弯时,小孩被突然冲上来的大狗吓跑,摔伤了。事后,养狗的大爷不仅不道歉,反倒装晕,讹上了这对小夫妻。大爷的家属天天在小夫妻家门口堵门、泼漆,两人不胜其扰。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8

但由于 "70 岁以上老人不能被行政拘留 " 这一规定,办案民警只能利用大爷家属吸毒一事,责令他们停止对小夫妻的骚扰。另一头,他们也劝解小夫妻咽下这口气,签下和解书。

这一剧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它不仅没能遵循 " 好人有好报 " 的朴素正义观,还打破了观众对警察 " 匡扶正义、除恶惩奸 " 的期待。

按照剧中的设定,这家人也有涉黑嫌疑,除了精神折磨外,对小夫妻完全能够构成人身威胁。

因此,经手此案的年轻警察杨树对师父这种 " 和稀泥 " 的态度颇有微词,他质疑过 " 这种方法就是治标不治本 "。

而师父给出的回答是: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9

老警察的经验告诉他,一旦这事走上诉讼程序,小夫妻官司缠身不说,这家人对他们的骚扰只会愈演愈烈,事情很有可能升级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必须赶快让这对小夫妻跟黑恶势力撇清关系。

因此,这样一件看上去让人好人窝火的案件,警察 " 和稀泥 " 也是在保护无辜群众。

这样的经验其实在现实中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一位笔名叫 " 深蓝 " 的基层民警,将自己从警多年的经历写成文章在网上发表,后来还集结成书,名为《深蓝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 深蓝 " 讲述了一件入行初期深刻改变了他的案件。

当时他所管的辖区内,有一对小夫妻,两人总是打架,一打架就闹到派出所。

每一次,同事都耐心劝解他们俩,但毫无效果,该打打,该闹闹,让所里的民警烦心不已。

他们最后一次闹到派出所," 深蓝 " 一气之下,依法把两人都给拘了。

没成想几天之后,丈夫又被逮了进来,但这次是因为他直接拿起刀砍死了自己老婆。

在后来的审讯中,丈夫声称自己接受不了因家庭琐事而被拘留,对妻子怀恨在心,认为是她导致自己留了案底,于是便对妻子痛下杀手。

得知这一内情," 深蓝 " 深感自责,开始反省 " 和稀泥 " 的必要性。

《警察荣誉》里,几乎每个老警察都会自如运用这种带着智慧的 " 和稀泥 " 调解法。

你会发现剧中的每次调解方案,几乎都可以当做正面案例,放到各大官媒的采访稿里去。

比如,老社区警张志杰碰到有街坊忘带钥匙,要求他爬到自家阳台去开门。

张志杰掏出两百块钱,让这人去开锁,还不忘开玩笑 " 两百块钱买我们俩(警察)的命 "。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0

再比如,所长王守一是全剧最会 " 和稀泥 " 的高人。

两个小区的人因为丢了两只鸡而打起来,他就送四只鸡给失主;

有刁民无理取闹,在警员没有做错事的情况下要求其道歉。王守一反复做小警察的工作,最后带着四个人亲自去群众家里道歉,听她讲述自己的 " 悲惨遭遇 "。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1

王守一对自己人,更是深谙 " 和稀泥 " 的艺术。

比如年轻警员杨树的师父曹建军好大喜功,多次抢了徒弟杨树的功劳,所长嘴上不说,但手下的心思全都看在心里。

一次,杨树与李大为联手向社区居民推广带有 GPS 定位的电瓶车,一举破获了迟迟没有进展的电瓶车被盗案。

曹建军依旧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杨树心有不满,却也没说什么。

接着,派出所需要安排两拨人马,一波去给群众送回被盗的电瓶车,一波给没有追回车的失主解释情况。

所长把前者派给另一名警员,安排曹建军去应对不满的群众。被抢功的曹建军吃了瘪,所长完成了一次风轻云淡的敲打。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2

不难发现,剧中这些警察在 " 和稀泥 " 时都展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应变、淡泊名利(经常自己掏钱)、性格幽默、能屈能伸……

没错,这些角色很讨喜。但又恰恰说明一点:

这些 " 稀泥 ",不是谁都能 " 和 " 的。

在剧中几次民警 " 和稀泥 " 的案件中,我的不适感感更加强烈——

按剧中的说法,在民警没有做错的情况下,群众不依不饶要求道歉、处分的情况时有发生。剧中不断强化某些群众的无理以及无辜警察的委屈,导致的结果就是,剧中的民警被调侃为 " 跪式服务 "。

这显然也是美化处理后的效果。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警方在面对群众时绝非彻底的弱势方,而和稀泥的民警也并不都像所长王守一那样,是个浑身上下几乎没有缺点的 " 完人 "。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3

《警察荣誉》在塑造了一群好警察面对纠纷时的委屈时,非常 " 鸡贼 " 地避开了一个现实:

并非人人都是有人格魅力的好警察。

并非所有警察在 " 和稀泥 " 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

现实已经赤裸裸摆在了我们面前。

且不说唐山烧烤店发生的明显已经变质的案件,就拿我们开头的几件民事纠纷案来说。

在农村做过基层民警的应该能看出来,为何井盖被哄抢当地派出所不予立案,因为这案子不好破,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到时候全体担责。

33 吨井盖被村民抢光了,这得有多少人参与了哄抢?在 " 法不责众 " 的前提下,是否能找到带头的人?找到带头人,又怎么进村抓捕?

《警察荣誉》里也有讲到民警进村抓人的困难,在这种全村都参与哄抢的情况下,民警进村抓人说不定就会面临和剧里一样的风险,全村的人一起扛着家伙来阻拦。

基层派出所的警力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警察荣誉》里,八里河派出所所长王守一总是抱怨自己所在的辖区是城乡结合部,矛盾多,人手不够。有观众表示,自己所在的基层派出所拢共就几个警察,八里河派出所该知足了。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4

就那几个警察,每天背着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身心俱疲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一起无论是界定标准还是调查难度都拿不准的案子,很容易就放松警惕。

千百般的不容易推诿到最后,就变成了玩忽职守,群众遭受无妄之灾。

群众丢了两只鸡,警察可以买来四只,丢了 33 吨井盖,难道要全局上下捐款把群众的损失补回来吗?

因此,也不难看出《警察荣誉》在展现警察 " 和稀泥 " 时的缺陷。

那么,在现实如此无奈的情况下,身为创作者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如今我们常常用来夸某部作品的所谓 " 真实 ",其实分为 " 现实的真实 " 和 " 艺术的真实 "。

如果要追求 " 现实的真实 ",那么纪录片可能更适合这种需求。已经有了《守护解放西》这种高度还原片警基层工作的作品,为什么还要看《警察荣誉》这类同题材的艺术作品呢?

其中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文艺作品中作者的主观倾向性更强。也就是说,除了还原事件本身,作者对事件的思考是文艺作品重要的看点之一。

《警察荣誉》的问题就在于,创作者几乎没有反思,放弃了严肃的思辨,轻而易举地站在了官方的立场上,用一些小恩小惠感动观众。

一部真正品格上乘的现实主义作品,需要的是客观展现各方的真实情况,并拥有一定追根溯源的胆识。

而不是只展现其中一方有多么无辜,多么不容易,以此激起观众的同情和理解,好像说一声 " 大家都不容易 ",所有的血泪和痛苦就能一笔勾销,或者被掩埋。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5

这不是对观众的另一种情感绑架吗?

在创作的时候,写到这些无奈的人情世事时,作者不应该 " 和稀泥 ",更不应该 " 拉偏架 "。

比如,遛狗大爷一案的结局其实颇为残酷。经手这个案子的是四个新人中最为理想主义的法学硕士杨树,他的法治理想与现实猛烈碰撞,最终理想败下阵来。

直到杨树与师父产生剧烈冲突,坚持让小夫妻走诉讼流程时,我都对接下来的剧情充满期待。

这本是几种价值观正面冲突的好戏,经验丰富的老警察、热血沸腾的年轻警察,以及无辜受难的良好市民,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当三者交汇,必然能碰撞出多层面的火花。

但作者的处理让我大失所望。

剧中,所长王守一把杨树喊到楼上,进行了一番谆谆教导,杨树就想通了。

当杨树找到小夫妻,准备劝他们放弃诉讼时,小夫妻也立刻想通了,原因是,这家人不闹了,他们觉得安宁太好了,也不想再纠缠。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6

尤其是受害者说到 " 安宁太好了 " 时,煽情的 BGM 适时响起,更是令人一阵反胃。

这种血淋淋的无奈,怎么能用歌颂的语气讲出口?

这其中没有任何价值观的互相辩驳,没有展现人在被迫接受现实之前漫长的思想斗争,创作者更没有对这一结果表达应有的愤怒,这导致之前为这场冲突蓄力的所有铺垫都付之东流。

这种正义得不到声张的现实对年轻警察的思想一定有深刻的影响。

就像前文所说的 " 深蓝 ",他是在血的教训下明白了 " 和稀泥 " 的必要性。反观剧中的杨树,他的转变只靠所长的几句话,之后的思想斗争也完全没有呈现出来,说服力锐减。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7

当然,我也能够理解作者在主旋律命题之下的无奈,因为一旦深入这场纠纷,就必然会牵扯现实层面的顽疾。

但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写的,比如,基层警察被所谓的 " 群众满意度 " 折磨得不堪重负,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比如,很多现实案件中,警方的 " 和稀泥 " 也多少带有不愿多事的敷衍态度。

现实有诸多无奈,基层民警只能负责解决眼下的问题。

作为观众,我们愿意理解和共情他们的这份无奈。但是创作者在给予警察群体极大的赞誉之时,却没有给那些无奈的群众多一些体察和抚慰。

而我刚才说的,客观反映每一方的情况,细致描写人在说 " 算了 " 之前漫长的思想斗争,哪怕结果还是 " 算了 ",也能够给普通人以抚慰。

普通人在现实中已经说了太多 " 算了 ",要求文艺作品给出客观有力的思辨,其实真的不过分。

只可惜,在主客观环境的夹击下,如今的国产剧也只能主动投诚。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8

另一方面,我们愿意体谅剧中民警的不容易,认可这些警察的 " 和稀泥 ",是因为编剧运用出色的文学手段塑造出了一系列虽然有小毛病但大体上任劳任怨一心向善的警察形象。

但问题就是,这些人物都太好了,哪怕是酒驾被开除的曹建军,干起工作来也丝毫不含糊,跟人吃个饭,还要强调 " 我是真的喜欢当警察 "。

擅长和稀泥的王守一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同事为群众操碎了心,身上没有任何一点私心,更没有牢骚,没有怨气,是一个近乎完美的 " 大家长 " 角色。

所以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和以往那些烂到让人根本懒得聊的国产职业剧不同。

从《警察荣誉》来看,能把那些令人生厌的口号拍得如此细腻动情,将群像塑造把握得如此准确,足见编剧和导演的水平远在业界标准线之上。

可就是因为他们实在太 会 了……

他们将剪辑后的正能量满满的所谓 " 真实 "" 接地气 " 呈现在大众面前时,一切就显得那么天衣无缝。

但凡你有一点质疑,他们都能拿采风时采访到的人物原型和真实事件堵你的嘴。

片警“和稀泥”,究竟对不对? - 19

被剪辑过的 " 去负留正 " 的现实,能算得上是现实主义吗?

《警察荣誉里》的好事都是靠警察的自律完成的,坏事都是因为他律太不讲理。可现实却是,警察也不是人人自律,他律有时候也只是一纸空文。

大家心里都有数。

豆瓣 8.5 的分数,和隔壁的 8.6 一样,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仅此而已。

-END-

互动话题

你对警察和稀泥这事怎么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