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10.5°C-14.0°C
澳元 : 人民币=4.73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2022-05-30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美国的政治给人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不太严肃,尤其是美国总统大选里“作秀”的成分太多。

例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前是商人、电视明星,后来经过包装就能入主白宫,领导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细究会发现,美国人向来喜欢出风头、吸引人的领袖,因为他们觉得有魅力的人肯定有能力。

在美国人心中,最受欢迎的总统是花花公子肯尼迪和演员里根,这两人都自信、幽默,极具个人魅力,而诸如罗斯福、尼克松这些古板的传统政客,往往被美国人嫌弃。

只要一个人足够个性,有魅力,哪怕是敌人,美国人也会追捧他,卡斯特罗就是个例子。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1

古巴的革命领袖卡斯特罗走红于上世纪50年代,这位大胡子硬汉是美利坚头号外国明星,《纽约时报》常常为他单独开一个版面,报道他在古巴的游击战。

而在他1959年访美时,纽约时代广场还被卡斯特罗的粉丝占领,美国不得不派出几千名警察维持秩序。

卡斯特罗是世界性的革命领袖,是左派人士眼中的“圣人”,曾在冷战中引领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革命,曾几何时,他的肖像和格瓦拉一样,就是“革命”的代名词。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2

而对于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来说,有两个必去的地方,一个是莫斯科,一个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和红场都是革命者的圣地。

卡斯特罗的战友格瓦拉,就曾于1960年来北京拜访了毛主席,还游览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而卡斯特罗却一直没来过北京。

直到1995年,70岁的卡斯特罗才来访华,在中国留下了足迹。

中国是最早承认卡斯特罗的国家之一,同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兄弟,卡斯特罗为什么直到晚年才来访问中国?

卡斯特罗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他在北京又留下了什么故事呢?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3

一、卡斯特罗:中国的朋友,但并不是“老朋友”

古巴,这个加勒比海小国发生过冷战时期最戏剧性的革命,也爆发过冷战时期最恐怖的危机。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富二代革命家菲德尔.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在50年代参加革命,通过游击战在古巴南部马埃斯特拉山区站稳脚跟,最后用一场“游行式的战争”,坐着大巴车解放了哈瓦那。

随后,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用武力镇压了国内的其他政治派别,掌握了古巴政权。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4

很多人以为卡斯特罗一开始就是共产主义者,其实并非如此,卡斯特罗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他是个单纯的“革命者”,主旨是反殖民和反独裁。

至于走西方道路还是东方道路,他起初也没拿定主意。

所以在1959年,卡斯特罗先是访问了美国,并和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谈话,初步取得了美国的认可。

但是卡斯特罗回去之后却搞了土地改革,跟美国对着干。

卡斯特罗不给美国面子的原因很简单,美国没想过让古巴独立,艾森豪威尔还是想控制古巴,把古巴当成自己非官方的殖民地,让卡斯特罗当“儿皇帝”。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5

卡斯特罗一气之下没收了美国的资产,美国勃然大怒,断绝了和古巴的经济来往。但美国政府也不敢向卡斯特罗施加军事压力,因为卡斯特罗找到了苏联,投向了东方阵营。

1960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产主义世界的一员,随后苏联、中国等国和其建交。

很快,中国向古巴派去了大使,两国外交在60年代初进入了蜜月期。中国还向古巴低价出口大米和轻工产品,并进口古巴的蔗糖,帮卡斯特罗发展经济。

1960年末,拉丁美洲的革命明星切.格瓦拉访华,他见到了周总理和毛主席,游览了中国的集体公社和工厂,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为赞赏。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6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卡斯特罗访华也是时间问题,他个人也在国内喊话是毛主席的学生,自己愿意去东方见见伟大的中共领导们。

可惜好景不长,60年代初中苏已经开始“论战”,中苏关系在渐行渐远。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苏联以“中方不在国际上跟苏联站在一边”为理由停止对华支援,撤走一切专家,中苏关系破裂。

而作为苏联“口对口”养活的小弟,古巴跟苏联在一条绳上。于是在中苏闹掰后,卡斯特罗也跟着一起和中国断交,两国的外交关系由“大使”下降为“办事处”。

此后30年,中古关系都很冷淡,这也就是为什么卡斯特罗在年富力强时从来没来过中国,因为他没有来中国的条件。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7

二、为了古巴的生存,卡斯特罗来到中国

冷战时期,古巴当时和朝鲜一样,是苏联拿钱喂大的“跟班国”,苏联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古巴武器、能源、工业产品,古巴全国的石油和武器都由苏联白送。

然后苏联再用高于市场价格的购买蔗糖和烟草,古巴躺着挣钱。

这一时期古巴富得流油,卡斯特罗拿钱支持革命,成为美洲革命的领袖。他在国内训练革命者送往南美和非洲起义,让古巴成为世界革命者的圣地。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卡斯特罗发现老大哥有点不行了,苏联在阿富汗打光了最后的积蓄,1989年战争结束后,苏联自己也快倒下了。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古巴和朝鲜为代表的苏联联盟国家发生经济地震,国家的出口几乎为0,国内连吃饭都出现问题。

古巴产糖,最后只好用糖来当粮食,发给民众度过危机。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8

90年代初的古巴有崩塌的危险,这一时期放眼世界,整个欧洲几乎都变了旗帜,只有亚洲还有一盏社会主义明灯——中国。

古巴政府马上找到了中国政府,希望和中国合作一些项目,让中国买点古巴的农产品,帮当年一起革命的兄弟渡过难关。

虽然两国有不愉快的过去,但中国政府还是很大度地接受了古巴的建议,哪怕在国内烟草、蔗糖已经很丰富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古巴的农产品,帮这个穷哥们儿渡过难关。

1993年,中国领导人应邀访问古巴,等于是给了老革命卡斯特罗同志一个台阶下。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9

所以在1995年,卡斯特罗以70岁的高龄访问了中国,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弥合几十年中巴关系的裂隙,二是来看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顺便推销古巴的商品。

1995年11月29日,卡斯特罗来到中国访问,他先到了北京天安门,看到这个壮观的广场以及飘扬的红旗,卡斯特罗感慨良多。

在留下的照片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不苟言笑的卡斯特罗,这位70岁的老人忧心忡忡,他肩上还负担着古巴百姓的期望。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10

卡斯特罗先在北京逗留,因为某些原因,他未能见到小平同志。

但在中国外交部的陪同下, 卡斯特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上了花篮,随后游览了长城。

在看到这宛如神迹的防御工事后,卡斯特罗由衷地发出感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让人敬佩。”

随后卡斯特罗在全聚德吃了烤鸭,游览了北京城其他景点。

在北京最后一天,卡斯特罗来到毛泽东纪念馆,为毛主席的雕像献花,并敬礼。

卡斯特罗高度评价了毛主席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追忆了早年间中国对古巴的无私帮助,也对后来中古的渐行渐远表示遗憾。

他对身边的翻译说:“没有亲眼见见毛主席,听听他的声音,是我的一大遗憾。”

随后,卡斯特罗乘坐飞机访问了中国的西安、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亲眼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11

三、卡斯特罗评价了中国成就,也改变了古巴的未来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古巴未来该何去何从,卡斯特罗非常纠结。

放眼当时全世界,除了和自己一样惨的朝鲜外,只有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挺立着,而且蒸蒸日上,卡斯特罗要看看中国是怎么搞的。

卡斯特罗乘坐飞机飞往南方,在上海和深圳、广州,他看到了繁荣的大城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十几年内把这些城市换了个样子。

卡斯特罗当时在世界各地走动,他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甩开了亚洲和非洲、美洲,已经能和欧洲媲美,这是让人惊讶的。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12

随后卡斯特罗参观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厂,看到不同于传统苏式工厂的现代工厂,他感慨良多。

1995年访华结束后,卡斯特罗心满意足地回国了,他急于在古巴进行一场改革。

中国也给古巴提供了贷款,帮助古巴进行经济重建。

但是古巴自身底子太差,当了几十年“啃老族”,国内没有像样的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要想一夜翻身很难。

直到进入21世纪,古巴才从旅游业和医疗、烟草行业获得了一些利润,国家财政才有了富裕。

恢复精神的古巴马上“改革”,在21世纪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允许个体户开店、鼓励引进外资,全面开放市场。

这些举措为古巴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也让古巴人振兴经济的积极性得到释放。

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找出路,走遍北上广深后感慨:中国能媲美欧洲 - 13

随后古巴也和美国联络,2014年底,两国在封锁半个世纪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美国和古巴建交。这时卡斯特罗也把位子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劳尔,自己享受了最后两年安逸的日子。

2016年11月,卡斯特罗去世,享年90岁。

卡斯特罗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是个赤旗飘扬的时代,国际共运曾差点掀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虽然卡斯特罗的一生饱受争议,但是他和格瓦拉永远代表60年代的革命精神,他们的名字将被年轻人代代传颂。

文/商学野参考资料:1、《陪卡斯特罗访华的见闻和感受》,陈锦华2、《卡斯特罗的中国情结》,梁俊英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