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4.5°C-10.7°C
澳元 : 人民币=4.84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当心你身边总说要摆烂的人,他们可能是潜在“卷王”

2022-04-30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最近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是这个:一个金发蓝T阳光大男孩,带着自信的笑容并举起大拇指,用来表达自己的坚定、悦纳自我的心态。

比如:我‌‌‌‌‌‌‌‌‌‌‌就是垃圾!我就烂!

一旦有人开始“摆烂”,我们就认为这人已经放弃努力了,破罐子破摔了,任由自己手上的工作滑向深渊,已经放弃挣扎了。

由摆烂衍生的“开摆”,意为开始摆烂|猛禽bot

“摆烂”的潜台词是:不要指望我,我真的不行。丧气的话配上满不在乎的表情包,构成了一种自我贬低的自嘲(self-disparaging ridicule),即主动用调侃的方式批评、贬低自己。

为什么人这么爱摆烂?当大家自称摆烂的时候,心里真的在想“我就烂”吗?

越完美越自尊,越要摆烂

虽然听起来离谱,但自尊越高、越追求完美的人,越可能呈现出摆烂倾向——有时候,摆烂是因为接受不了自己的真烂。

举个例子,一个人即将迎来一场考试,他担心考砸了丢脸,越想越紧张,完全没法静下心准备。这时候有朋友约他打游戏,他爽快答应,最后干脆玩了个通宵。

这样的“摆烂”举动属于一种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即故意做出阻碍自己成功的事情。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拖延症、物质滥用、放弃努力等等 [2] 。

为什么有人隐隐希望出意外把事情搞砸呢?

其实,这样做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太想做好一件事,太害怕失败。如果可能的失败会损害我们的自尊,那么不如就故意失败,然后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如果第二天的考试他通过了,他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聪明;但如果考砸了,就可以立刻甩锅——“毕竟我前一天晚上熬夜打游戏了!”

自我妨碍还与完美主义有很强的关联[3] 。

虽然适度的完美主义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如果设立了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摆烂。

与其反复横跳,一烂到底反而比较省心

一时摆烂一时爽,但如果一直摆烂,这可能是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ness)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来自于60年代的一项经典实验 [4] 。科学家先把狗关起来,笼子被高度可调节的围栏分成两半,其中一侧的地面会发出电击,但狗可以跳过围栏,逃到不带电的一侧。他们发现,如果一开始把围栏调得很高,让狗反复尝试都无法逃脱,狗就会渐渐放弃尝试,最后哪怕围栏已经降到可以轻松跳过的高度,它们也不再逃跑。

后来的许多研究证实,习得性无助也存在于人类身上,它也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心理学概念之一。我们也很容易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这点。比如有的人找工作不顺利,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几次面试也没有下文,这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觉得反正努力也没用,那么干脆不要努力了。

甚至,如果事情正在朝极坏的方向发展,人们往往巴不得直接“快进”到一个最糟糕的结果。

比如有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诊断出可能患有中度或重度乳腺癌,仍在等待明确诊断结果的时候,多数人内心竟然渴望那个更糟糕的结果,即重度乳腺癌 [5] 。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反直觉?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决策中的坏消息偏好(paradoxical tendency to hope for worse news),它体现了人们逃避决策的倾向。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重度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手术,而且生存希望渺茫;但中度患者可以选择化疗或手术,预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患者需要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并且对这个决定负责。为了逃避这种决策,人们甚至盼望天降厄运,好让自己不必纠结。

这样的“摆烂”是人之常情,不必为此感到过度愧疚。

摆烂结束,支棱起来!

“摆烂”是人的天性使然,但人同样不缺乏把自己从深渊中拉出来的自保能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当年习得性无助实验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五十年后,他在回顾这项研究时发现,经历长时间挫折后,小鼠和人类低落、抑郁的无助行为并不是习得的(learned),恰恰相反,这种无助是未习得(unlearned)的状态。

长期面对恶劣环境时,人类的默认反应就是抑郁与焦虑,而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断在逆境中前进,是因为来自前额叶的高级皮质抑制了这种默认反应。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让自己不那么容易回到默认状态。

一种方法是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模型”:

埃利斯的理论认为,在逆境(Adversity)面前,是我们的信念(Belief)导致了情绪结果(Consequence)。触发情绪的不是逆境,而是我们对逆境的认知。一旦意识到这点,我们就能关注到自己在事件面前的无意识反应,找出认知中不理性的地方,用更客观、积极的想法取而代之。

举个例子,小李的方案受到上司A的批评,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时候小李可以开始“摆烂”,也可以借助这套方法,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A经常这样说我。

A说得有没有道理?其他人怎么说的?——同事B倒是经常夸我PPT做得好。

所以我至少还有一件擅长的事情,那我还擅长做什么?

……

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走出消沉情绪,找回一些掌控感和行动力。埃利斯基于ABC模型开发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被证实能够有效干预焦虑、抑郁,帮助了全世界无数的人。

其实,“摆烂”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和现在很不一样,它指的是NBA选秀中的一种策略。在一年一度的NBA选秀中,球队会挑选想加入NBA的新球员,而成绩较差的球队将获得高顺位的选秀权,有机会得到更好的球员。一些原本就实力不佳的球队就会利用这样的规则,故意表现得更差,这种行为就称为摆烂。

也就是说,“摆烂”原本是一个类似于田忌赛马的策略,最终目的是追求逆风翻盘。在诸事不顺的时候,“摆烂”给了我们一个情绪的出口,等到情绪排解完毕了,我们就又支棱起来了。

参考文献

[1] Janes L M, Olson J M. Is it you or is it me? Contrasting effects of ridicule targeting other people versus the self[J].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0, 6(3): 46-70.

[2] Clarke I E, MacCann C.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of self-handicapping reflec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otivations and behaviours: Evidence from the Self-handicapping Sca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6, 100: 6-11.

[3] Stewart M A, De George-Walker L. Self-handicapping, perfectionism, locus of control and self-efficacy: A path mode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66: 160-164.

[4] Maier S F, Seligman M E.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6, 105(1): 3.

[5] Barasz K, Hagerty S F. Hoping for the Worst? A Paradoxical Preference for Bad New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21, 48(2): 270-288.

[6] Maier S F, Seligman M E P. Learned helplessness at fifty: Insights from neuroscie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6, 123(4): 349.

[7] Seligman M E P. Building resili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89(4): 100-106.

作者:玛雅蓝

编辑:翻翻

审稿:Emeria

pages/author/author?mp=果壳&id=vEkwXlbp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