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5日 12.4°C-14.0°C
澳元 : 人民币=4.78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2021-12-1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 对我来讲,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就是拍纪录片。那些普通的,没有人关注的人,我想给他们打光。"

谈及拍摄的初心和所拍摄过的对象,竹内亮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了起来,眼里的真诚让人感动。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

竹内亮,这位 " 作品屡登央视,两次被中国外交部点赞 " 的日本导演,22 岁入行,25 岁做导演,已经拍了 20 多年纪录片的他,在纪录片创作圈也算小有名气。

而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则是通过《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一系列抗疫纪录片,认识的竹内亮。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2

这些作品的大热,让这位生活在南京的 " 日本导演 " 一夜之间成为 " 中国网红 ",也渐渐从一个小圈子的创作者成为了大家口中的 " 中日文化交流大使 "、" 非典型 " 日本人、中国女婿、微博网红……

" 竹内亮,你出圈了 "是他微博收到最多的私信,也成为朋友见面寒暄最高频的开场白。

点击观看视频

关注二更视频号 Get 最新精彩视频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3

让我们回到竹内亮出圈前的那一年,把镜头调至 2020 年《南京抗疫现场》的拍摄现场:

快餐店 " 零接触 "、地铁检票口 " 无接触 " 温度计测量、乘客自主扫码登记身份……竹内亮跟随镜头深入现场体验,像讲述日常一样客观记录下南京这座城市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4

他说,拍摄《南京抗疫现场》只是希望日本能够参考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让日本观众了解每个普通中国人在疫情之下真实的生活。

不曾想,纪录片在日本播出后反响热烈,不少日本人看了这部 10 分钟的视频之后惊叹于中国疫情的防控。

在中国粉丝的强烈建议下,竹内亮将纪录片随手上传到了微博。然而,竹内亮没想到的是,这次无心之举却让他迎来了拍片 20 多年来的高光时刻。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5

不到一天,纪录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第二天几十家媒体竞相联系采访,这是他第一次成为媒体和网友眼中的热点人物。很多陪伴他多年的铁粉纷纷私信他:亮叔,你出圈了。

" 那时候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出圈了,至少正在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视野。"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6

依靠微博广场式的话题互动,此后竹内亮拍的纪录片,每拍一部都能引发观众热议,虽不及由流量明星出演的文娱作品,但对于纪录片而言,已属不易。

网红的宿命从来都是褒贬两极,竹内亮也免不了有人抨击,被质疑拍中国题材的动机。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7

但其实追溯到竹内亮成名前,他就一直在记录和传播中国文化、记录中国人美好生活的纪录片,拍摄了《长江天地大纪行》《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只是受限于纪录片的小圈子,他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名声,被大众所看到。

事实证明,时间会善待那些善待时间的人,这些年持之以恒的创作和粉丝积累,让他出圈走向大众。

他用时间和扎扎实实的作品赢来了创作者该得的那份果实和荣誉:

《好久不见,武汉》上线十天,播放量破亿

《后疫情时代》再次获得中国外交部原发言人华春莹点赞;

《走近大凉山》播放量超千万;

《双面奥运》东京 2020 的 60 天记录点赞数超 15 万,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8

谈及与粉丝的关系,竹内亮用谦逊的口吻去阐述 " 粉丝 " 的存在——" 我不能说他们是我的粉丝,我觉得大家都是朋友,只是因为相同爱好而聚在一起的有缘人。"

很难想象一个微博粉丝近 500 万的纪录片导演,能一直保持这样的通透和自持。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9

微博走红之后,竹内亮的商业合作和拍片创作相比之前更多了,也更忙了,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在微博上和粉丝们互动,尽可能地回复私信和评论。而粉丝在微博上给到的选题建议,他也相当珍视。

他说,和粉丝一起做纪录片,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在这种共创、分享的沟通语境里,粉丝和竹内亮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更平等的朋友关系,不再是追随与被追随的关系。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0

这种双向的反馈,共创的关系,让竹内亮导演不再是一个和观看者保有距离的纪录片导演,而是粉丝眼中真正的朋友,他的作品也能给到粉丝更多力量。

粉丝 SAMA(化名)很喜欢竹内亮片子中所映射的众生相,他在微博用小作文 " 表白 " 竹内亮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我住’系列像是介绍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奋斗的身影。它用镜头拉近了世界与每一个普通人的距离,我在自己的圈子里呆惯了,看到了这个纪录片,会觉得‘原来有这么多不同的事情我不应该循规蹈矩下去’,才产生了想要迈出挑战第一步的想法。这是亮叔带给我们的能量。"

" 日本有个词,叫‘一期一会’,意思是要珍惜每段转瞬即逝的缘分。"他珍惜每个因微博结识的那些真实有趣的普通人,让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感谢微博让世界认识了他,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记录更广阔的温暖与真实。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1

" 我的微博就像是我自己的纪录片,可以把我介绍给世界,也可以让我走进角落里的每个普通人,我很感谢微博。"说完这番话,竹内亮聊起初玩微博的趣事。

竹内亮是在妻子的建议和敦促下,在 2015 年开通了微博。老实说,妻子的做法让他心里装满了 " 十万个为什么 ",也多多少少有些抗拒情绪。" 为什么要把自己私生活的照片发出去给别人看?为什么一定要开通微博?玩微博的人为什么会、怎么会喜欢看注重真实感的长纪录片?"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2

种种质疑,让他一度对微博这个平台有些抵触,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微博上宣传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意想不到的是,他收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条条微博的积累,让粉丝从几百、几千、几万慢慢涨到了上百万。

更有粉丝会通过微博私信他推荐选题,留言支持他的作品,竹内亮说:" 这种与粉丝之间产生黏性的强社交属性,是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3

在名人和普通人之间,竹内亮更偏爱于拍摄普通人,因为普通人在镜头前是最真实也最朴实的,他们不会在镜头前遮掩自己,而是随心顺意地做自己。

他决定拍武汉的时候,便在微博上募集 " 住在武汉的粉丝 ",将镜头对准粉丝,拍摄他们在武汉的真实生活,去呈现普通人生活中感人的小故事,去实实在在地记录每一点真实到仿佛不值一提的想法和情绪。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4

谈及《好久不见,武汉》的爆火,竹内亮笑称:这部片子的爆火让他很意外,因为成片时长问题他曾经和团队有过分歧。

人们对于微博的认知可能是 " 吃瓜 "、娱乐,都不太看好长片,团队也不例外,觉得 61 分钟太长了,微博观众接受不了这么长的片子。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5

然而,出于创作者的 " 执拗 " 和对作品的坚持,竹内亮最终选择将 61 分钟的成片上传到微博。" 我不想为了流量妥协,我只想坚持自己创作的初心。"

事实证明,不刻意讨好受众,不抱有任何目的,反而会有意外的惊喜。61 分钟的《好久不见,武汉》收获了超出意料的正面反响:上线不到 24 小时,播放量就突破 2500 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6

通过这件事情他意识到,微博观众只喜欢看短片、娱乐内容,是大众误解和偏见。中长视频内容在微博同样可以受到粉丝的欢迎,永远不要小看观众。

这个认知,也给了竹内亮更多创作的动力,而他将这种动力用一条条博文和视频再回馈给粉丝。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7

" 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不要给自己撒谎。"

谈到自己的创作思路,竹内亮表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而 " 真实 " 也是粉丝们喜欢竹内亮作品的主要原因。

为了追求自然的状态,竹内亮的纪录片通常没有台本,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不刻意煽情,只是客观记录。用真实记录真实的过程,就是专注于内容本身的过程,与观众深度交流的过程。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8

" 我想拍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就直接拍,直接播出。"这种 " 随意 " 的拍摄,自然的记录,让他的纪录片流露出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气息,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也遭到同行的一些争议。

有人称之为最真实的纪录片、有人说它只是 vlog。对于外界的质疑,竹内亮表现得很通透,他说,自己的纪录片是为了给更多普通人看,而不是拘泥于同行口中的作品。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19

" 我想做的纪录片是既轻松好玩,又比较有深度的,我想让纪录片的可能性更大。"竹内亮坦言道。

拍纪录片 20 多年了,还会想继续拍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竹内亮表示,想一辈子就这么一直拍下去,和粉丝一起做有意思的纪录片。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20

竹内亮:我,想让纪录片出圈 - 21

互联网时代,随时都涌动着新浪潮,每个人都有机会登上浪尖成为网红。但是网红的寿命很短,只有靠作品才能一直走下去。

对于已经出圈的竹内亮而言,他的梦想永远才刚开始。接下来,他想继续出圈,通过微博让纪录片出圈。

「出圈」

聚焦头部大 V,探讨出圈路径

微博首档大 V 纪录片

和 @竹内亮导演 一起

用真实记录真实

12 月 10 日起,一期一会

二更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

见证大 V" 出圈 ",敬请期待

广告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