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13.8°C-14.6°C
澳元 : 人民币=4.79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2021-10-14 来源: 百度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俗话说得好,“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意思是过了寒露以后,大地的温度骤降,天气也会正式步入深秋,一天比一天冷。而秋天的气息,凸显出干燥,寒凉二词,也会在寒露以后,特征尤为显现。不可避免的,在日常行为中,寒气,燥气两者交杂入体,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提醒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

就《黄帝内经》而言,也有类似的看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之于秋天,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身体阴精的储存,减少阳气损耗和发散。

而所谓的阴精续存,自然是让我们在秋天,在身体里储存津液,减少阴液的损耗,以达到维持阴湿水平的目的,以抵抗秋燥所带来的侵蚀效果。稍不注意,身体被寒燥过度侵蚀,“上热下寒”症也会出现。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 1

01什么是“上热下寒症”?寒露过后,为何要谨防此类体质?

所谓的上热下寒症,其实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我们以腰部为划分,腰部以上,呈现出热证,上火的表现,例如口腔溃疡,烦躁,干咳,喉咙肿痛等。

而腰部以下,却又存在典型的阴湿症状,例如大便搪塞,白带清稀,双腿冰寒等等。上热下寒症,也属于阴阳驳杂的病症表现的一种。

而之所以说起寒露以后易得,其实也和秋天的天气特质有关,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 2

原因一:秋季温差过大

《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也就是说,人体的健康和气息分布状况,和四时,时令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而秋季的一大特征,就是在白天温度相对温寒干燥,而夜晚却又寒冷阴湿。在长期的秋季昼夜交替中。寒燥之气和阴湿之气并行入体,阴寒驳杂,自然也就会引出上燥热,而下阴寒的情况出现。

原因二:秋季阳气难以收敛

秋季的天气,本质上偏向于寒凉阴冷,势必会导致人体阳气溢散变多,阳气损耗变大,因此秋季阳气会变得难以收敛。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人是阴阳一体的,阴阳自然也要守得平衡,如果阳气缺失,大量的阴气挤占,而阴气具有下行,沉积的特点,多数阴气淤积于下,而少量阳气过多的上行于脑。易发上热下寒症而多见。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 3

原因三:寒露冷燥,下行之处淤堵

寒露之后的一大气候特点,就是寒冷且干燥。我们的身体由血管和经脉相同。“血濡以筋”,寒气和燥气长时间侵淫身体,经脉得不到足够的津液和血气滋养,出现闭塞情况的概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而腰部是很多经脉上通下行的关口,也是身体血气和阳气扩散的主要地点,如果腰部受寒,寒燥气入腰,关口闭塞。扩散的寒气无法传递到身体下部,逐渐被阴气占据,而上行的阳气增多,持续刺激引起上火症状。呈现出的也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症。这也是上热下寒症最主要的辩证病因。还望秋季养生的朋友多多注意。

但是,我们人类与环境的联系是紧密不可分的。“道法自然,天人一体”。既然要与外界寒气接触,或多或少也会因此沾染上一些“上热下寒‘的体现,如何进行疏通和缓解,也是养生爱好者必备的知识点之一。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 4

02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有没有什么缓解的办法?中医提供2方

第一方:食精粮补,温中疏脉

上文有说过,上热下寒的最主要原因,是血气下行的道路堵塞。将其疏通,自然就是最有效的缓解方法。而食补是中医中最稳定,也相对有效的选择。

例如莲藕,白术,茯苓,附子等,都属于主疏通,除湿,清热的药材,适当辅以服用,帮助打通下行经络,调和阴阳的占比,身体也能更加快速的恢复。但服用中药仍存风险和药物毒性,还请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寒露已过,秋燥伤阴,“上热下寒”者必备养生2方,中医分享 - 5

第二方:集归肾阳,敛火归元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也是人体阴气的集合。上热下寒的症状出现,同时预示着肾脏本身阴气较重,阴气淤堵了下行位置,并且持续侵蚀下肢部位。

因此,帮助肾脏集中阳气,调整阴阳比例,回归元气,也就十分重要。但肾脏本是阴元集中之地,如果疏导阳气过多,反而会造成肾脏损伤。

因此,我们调节的方法,可以选择较多的滋肾中药,少量的引火疏元药物。相辅相成,找到调和的点,自然也就能缓和上热下行的问题。

常见的滋阴补肾药物,例如地黄,山药,茱萸等,同时辅以引火归阳的少量药物,干姜,肉桂等。阴阳调节,阳得显阴而排寒于下,阴得阳迁而清燥上行。效果也颇为显著。

还有例如艾草泡脚,针灸疏脉等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秋季寒露已过,适时令而运作,适时节而养生,才是最好的方法。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