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2.2°C-13.0°C
澳元 : 人民币=4.83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2021-09-1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前言

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意即自己不愿受羁绊,就喜欢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余辉照在村庄的墙壁上,成群的牛羊沿着小巷各自归家。傍晚的村庄恬静和睦,一派生机。

古人钟情山水由可已,但为图山水之了乐而弃官归隐不可为。谈及归隐山林第一人,要数“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二十岁其就开始仕途生活,在《饮酒》中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 1

01

在谈隐居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隐士。

所谓隐士是指与“官僚”相对而言,意思就是一个人放弃从政为官。那么为何放弃从官?原因很多,或许是自己主观原因,有人认为是自己才干不足以继续为政,也有自己不愿劳累想弃官享受生活之乐。另一个是客观原因,受到他人迫害,含冤之下归隐,也有统治者意见不同意,难以继续实现自己报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

,古时读书人都有一颗光耀门楣之心,大丈夫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遭考得功名上朝堂。知识分子追求将自己满腹经纶施展出来,出仕为官,一为实现自己一展宏图报负;二则拯救百姓于水火,将自己所学贯彻到政治中实现自己精忠报国的伟业。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 2

02

终万事不得已遂愿,在刘安《离骚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愁闷满怀之下的屈原在《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借此抒发自己对政治与自己不平待遇的哀叹,楚王不信赖自己,自己再怎么也是徒劳,只得自己安慰自己以解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当然隐士也分派别,陶渊明属名门望族,家族中常出朝廷大臣。然而到陶渊明之后,家道中落,作为小官看不到盼头的陶渊明索性放纵自己,做官期间三天两头往家中跑,最后索性罢官从野。这也不能全是陶渊明的问题,在东晋时期,政治混乱不堪,黄老之学主张的避世家思想逐渐占据上风。作为有“思想”的陶渊明自然也深受影响,于是便脱离政权归隐山林。在山野中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在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可得知,生活虽然不幸,但骨气还是得有。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 3

像陶渊明这种是避世纷争而归隐山林,另一个比较“铁血”的隐士宗炳与之不同。宗炳此人不仅是官,还是京城中的官,由此看来是比陶渊明有盼头,可为何还算是隐士呢?原来此人在职期间极其随意,用如今的话来讲就是不务正业,一有机会就擅自离开职位,用着国家的钱到处游山玩水,好不自在。不仅如此,他还时常画画、念佛诵经,还在鼓吹所谓的“神形分殊”,意即不用再惧怕死亡,死亡只是分离灵魂与肉身。肉体虽然腐朽,但精神依旧长存,并且还会升入极乐世界,成日劝解大家死亡不可怕。

最令人不解的是此人还邀约同为隐士的陶渊明做客,试图将他“神形分殊”之说灌输于陶渊明。但这田园乐天派那信这些,于是以“神形具灭”将他彻底反驳,最后聚会不欢而散。晚年时期的宗炳难以再继续游山玩水,于是便另辟蹊径,将之前收集的山水画贴起来每日欣赏。由此可得宗炳还是确实钟情山水,也确实是隐于市中的隐士。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 4

隐士

03

直到西汉时期,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有记录的隐士寥寥无几。

但就这些记录的隐士来说,大多都是政治中厌恶官场的,与统治者意见不合,或种种其他原因,这股小数量人群尚对社会造成不了什么恐慌。所以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没有采取什么强制手段干扰这些隐士,就放之任之。

虽然孔子老先生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呼吁,但到时儒家思想没有什么重要地位,以致并没有任何势力采取他的谨言。到西汉末年,

王莽推翻统治王朝自立为王。

王莽以一介布衣身份掌朝,于是许多文化人介于意见难以达成统一便纷纷离开官场,大批文人归隐山林后,渐渐的归隐之风愈加盛行。至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在刘秀统一汉朝之后,便开展了“举逸民”的工作。

为何古人都喜欢隐居?是智趣所向,还是逃避现实? - 5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刘秀为加固统治,特邀因政权不合的隐士再度为朝,此举开“优礼隐士”先端,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政治危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大批文人又开始再度掀起归隐之风,这就是后来的:“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也就从东汉起,大批隐士与朝廷形成对立局面。

结语

在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大肆兴起以来,黄巾起义的爆发,中国政治陷入危境,军阀混战、社会急剧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在这形势危急之下,大批文官大夫们更是消极不安,于是再次加重隐士之风气,大量文人墨客或是逃避现实,或是不愿看到百姓生灵涂炭,纷纷归隐山林,到此中国归隐山林达到黄金时期。而后更有文人以“归隐”作为志趣高雅的标榜。

最后,古代人为何后钟情归隐山林结果以有,有政治不得志,仕途失意逃避现实,也有自己喜爱山林生活,自己本来就属于山林田野。但不论是何原因,还是自己所选择的,正所谓人活一世,开心就好,所以我们也没有多余立场批判。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