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30日 13.2°C-18.0°C
澳元 : 人民币=4.71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2018-07-06 来源: 黄金生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普京2007年11月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拆迁计划,8000栋苏联时代房屋将被拆除。其中就有1000栋左右的“赫鲁晓夫楼”。现在80%的赫鲁晓夫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住宅。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很多人也曾因能住进赫鲁晓夫楼而自豪,为解决苏联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

二战结束后,由于遭到惊人的破坏和物质损失,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房屋资源十分稀缺。好多人只能好几代人一起挤在“老破小”里居住。首都出现大量的棚户区,里面的人生活条件恶劣。莫斯科的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2

2017年 5月 19日,根据莫斯科政府的重建计划,拆除位于科什山大街 27号的一栋 5层赫鲁晓夫楼,并重新安置居民。2017年 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拆迁计划,8000栋苏联时代房屋将被拆除,这项工程获得了总统普京的支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新上台的赫鲁晓夫野心勃勃,决心来一次真正的大改革。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在他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低廉。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所以这种楼都是统一规格,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五层(偶尔也有三到四层的),不设垃圾通道,不安装电梯。但与筒子楼不同,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低,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当然,在式样、质量以及舒适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说,赫鲁晓夫这种做法,在当时为解决苏联人民的住房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其一是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其目的是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所以赫鲁晓夫要求厉行节约,不得出现丝毫的浪费行为,房屋的所有不必要装饰物和功能一律取消。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3

赫鲁晓夫时期,工人们正在位于俄罗斯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市建造公寓楼。赫鲁晓夫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这些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

曾在东欧NGO和国际组织工作的曹然就住过这种楼,对厨房的拥挤有深刻的印象:“楼道里充斥着煮洋葱、土豆和鸡汤的气味,堆放着婴儿车和各种杂物。没有几寸完好的地砖和墙面;早在几十年前它们就黯淡、剥落如缺牙老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不清楚,邻居们无人愿意出钱维护。”“在屋里,左邻右舍的争吵声、婴儿哭声和各种无以名状的声响清晰可闻,因而没有秘密。”

这些标准住宅楼,全国各地千篇一律,缺乏美感和设计感。另外,这种建筑隔音很差,设计年限最多50年。虽然实际上很多楼至今使用了不止50年,俄罗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但部分房子已经成为危房,亟须改造。

寻求斯大林的支持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和布尔加宁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试图用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把在大波利亚纳、莫斯科河南岸地区在建的一所中学装配出来。这是苏联的第一次工业化建筑试验,但“学校装配出来后,发现墙与墙之间有缝隙。缝隙里可以钻进去一条狗。只得把缝隙堵上”。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4

1951 年 5 月 1 日,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右)在列宁墓上向参加五一游行的人们致意。1949年,赫鲁晓夫调往莫斯科后,就开始生产用于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但遭到多方反对,为此,他只好寻求斯大林的支持

但在此后,他一直关注这种建筑模式。1949年,赫鲁晓夫被调往莫斯科后,他先是请求索科洛夫批准在莫斯科建两个试验性工厂,以便生产用于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的计划,遭到拒绝。他又去找钢筋混凝土专家伏谢沃洛德·米哈伊洛维奇·克尔德什,也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只好寻求斯大林的支持,他回忆:

“当时同世界主义、崇拜西方的斗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只要反对者以某种新玩意儿目前国外还没有为由加以反对,斯大林一听就冒火。我了解斯大林的这个特点,便决定加以利用,我着重指出国家建委主任主要反对的是什么。我请萨多夫斯基以我的名义写一份报告,列出对老掉牙的方法进行驳斥的工程数据。报告写得很有说服力。用计算论证了建设两个年产量为8万至12万立方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厂的必要性。一个准备建在离莫斯科河不远的红普列斯尼亚,另一个建在柳别尔齐。我又亲自加上一封便函,一并呈送斯大林。我写道,国家建委的人说国外都没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艺,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出这个风头。

过了一段时间,我提醒他:‘斯大林同志,我给您发了一份报告。’

他回答说:‘您的报告我看了。’

我又问道:‘上面附的萨多夫斯基的报告,您看了吗?’

斯大林的声音里带着鼓励:‘我也全都看了。’

我紧追不舍:‘那您是什么意见呢?’

斯大林最后说:‘报告很有意思,我认为数据也是对头的,我支持您。’

斯大林把我的报告转发给国家计委,我们便开始兴建全世界最大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厂。”

随着柳别尔齐和红普列斯尼亚联合工厂的投入生产,莫斯科开始了一场房屋建设技术革命,诞生了生产普及型、价格适中的住宅工艺。当然,这种装配式房屋初期问题不断:预制板之间,尤其是房屋的角落处,经常出现缝隙。这些缝隙都是用水泥抹上,用专用的胶粘剂粘补,可是水泥脱落,胶粘剂夏季遇热熔化。从而导致住宅有缝隙,漏风漏水。随着房屋修得愈来愈好,再也不漏风了,隔音差的问题又出现了。邻近的住宅、邻近的楼层甚至邻近的单元内发生的事情,都成了整栋楼共享的“财富”。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5

1958 年,莫 斯 科 玛 莉 娜 灌 林(Maryinaroshcha)地区正在修建赫鲁晓夫楼时的场景。这种楼房建造效率十分惊人,新的房屋、街道、街区不断涌现,速度之快难以想象

1954年,装配式房屋建筑的主要技术问题已经解决。莫斯科这两家工厂分三班倒,在流水线上制造楼房的墙壁、楼层板、内部隔板。统一的全莫斯科运输企业的预制板运输车将它们运到各建筑工地。而逐步掌握苏共大权的赫鲁晓夫也开始在全国推广其建筑模式。数百个部属的和其他建筑与交通事务所联合成为一个拥有最新设备的建筑安装部门。而它内部的一切也都实行专业化,建成类似工厂中传送带的工艺链:有人打基础,有人砌墙,有人修隔墙,有人安楼梯,有人装卫生设施。这样不仅使建筑质量提高,而且工期缩短,每栋楼的费用也大大降低。

这里不需要建筑师

但是赫鲁晓夫的住宅政策遭到的反对声音也很多,除了党内的反对声音外,主要就是建筑师。因为这些形式和构造、层数和外观完全一致的“火柴盒”式房屋,根本就不需要建筑设计。而建筑师们也不愿意插手装配式楼房的事,认为那是对他们职业的一种亵渎。为此,赫鲁晓夫大动干戈,1955年8月23日,他将斯大林于1934年设立的苏联建筑艺术研究院改组为建设施工与建筑艺术研究院,将建设施工置于首位。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6

1963 年,人们在苏联公寓里举办派对。当时的苏联民众对赫鲁晓夫楼十分欢迎,因为这解决了困扰他们很长时间的住房紧张问题。大批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找到了安身之所

11月4日,根据赫鲁晓夫意见拟就的《关于消除设计和施工中的过度现象》的决定在报纸上公布。决定认为,以往建筑中大搞门廊、圆柱、塔楼等楼面装饰,却忽视了住户的舒适和节约的要求,结果每平方米住宅的造价高达3400卢布,比标准住宅高出两三倍。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单是发生在莫斯科,而且发生在列宁格勒、第比利斯、基辅、沃罗涅日、巴库,谁都大手大脚,不愿意按照标准设计方案建设。1954年莫斯科的建设工程中,只有18%的住房是按标准设计图建设的,列宁格勒则更糟,当地所建成的353栋住宅楼,符合标准的只有14栋。”

接下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一些违规城市的总建筑师的职务相继被撤销,那些过分追求装饰性的建筑而获得的斯大林奖金被收回。赫鲁晓夫还指示提前向大学生讲授强调节约的建筑工程的工业化方法。

由于施工简单,而且都是标准件,施工根本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这种楼的效率十分惊人。所有的墙板都在“住宅工厂”中事先生产出来。浴室和厨房也被组装好,甚至浴缸、炉子等基本设施也安装完毕,运到施工现场只要组装即可。在建筑部门突击生产任务的时候,甚至苏联空军都前来帮忙,用他们的直升机帮助吊装水泥预制板。新的房屋、街道、街区不断涌现,速度之快难以想象,结果发生了名称紧缺,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街道重名:都叫建工街、新建街⋯⋯甚至因为门锁雷同发生误会。

苏联公民都有权获得分配

“赫鲁晓夫楼”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

与今天相比,当时的苏联民众对赫鲁晓夫楼十分欢迎,因为这解决了困扰他们很长时间的住房紧张问题。大批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找到了安身之所。为照顾苏联人民的“审美情趣”,使这些“火柴盒”看上去不那么压抑,赫鲁晓夫下令在楼与楼之间装点绿植、人造山丘和池塘。由此,这些新式社区成了空间开阔、象征美好生活的时代标志。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7

1959 年,展览中的苏联装配式住宅模型。这种装配式的赫鲁晓夫楼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到 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 1/4(约 5400 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

苏联解体后,赫鲁晓夫楼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居住标准,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条件的人搬进了新公寓,离开了赫鲁晓夫楼。它的优点渐渐不明显,而弊端越发暴露出来:面积太小,房屋结构严重不合理,抗震性很差,居住其中生活很不方便。这些狭窄的房屋过于集中,很快成为脏乱差城区的典型,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人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楼都是突击建造,时间仓促,工程质量问题堪忧,许多历经多年使用已成了危房。住在里头不免人心惶惶。很多居民搬迁到新建公寓,老房子也面临遗弃、拆迁的命运。

俄罗斯传记作家叶梅利亚诺夫在这种赫鲁晓夫楼第五层居住过16年。他写道:“(赫鲁晓夫)为一家人提供了一套独立的单元房,这比它的很多缺点更重要。因此,我们为自家的屋子感到骄傲,经常在里面接待客人,其中也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他们常说我们住得有些局促。⋯⋯但我对它的爱是非常真诚的。当我们从中搬出去以后,这种感觉变得特别明显。”

参考资料:

《赫鲁晓夫回忆录》

谢尔盖•赫鲁晓夫:《政治顶峰赫鲁晓夫》

曹然:《赫鲁晓夫楼:将民宅搬上流水线》

贾晓静:《俄罗斯人送别“赫鲁晓夫楼”》

田冰:《俄罗斯的住房梦》

陆南泉:《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等

住宅楼的硬核极简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 8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国家人文历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果粒时刻” 福利活动倒计时

为了回馈国历粉丝们的热情,我们将福利活动延长到了7月5日24点,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距离活动结束只能以“小时”来计算了!

以69元的价格获得国家人文历史六年近2000万字的全部数据,畅听百集音频名家小课,畅读2013年以来,自购买之日起一年内的电子刊,这样的机会到7月5日24点就截止了!

此外,任何人通过您的专属海报购买成功,您都可以得到30元的分享奖励!奖励还可无限累计哦!!!

还没有来得及购买的粉丝朋友们,活动即将结束,把握最后的机会!

这个夏日,不和我们一起看点历史吗?

一眼千年,“历史”尽在您的手中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

个人专属海报生成方法:

step1:进入小程序主界面,点击右下角“我的”

step2:点击“分享返现”

step3:长按保存图片,并分享到朋友圈。任何人通过您的专属海报购买成功,您都可以得到30元的分享奖励!奖励还可无限累计哦~

苹果手机用户购买会员方法:

step1:关注国历微信,进入公众号,点击菜单栏中的“客服”栏并选择“苹果支付通道”,即可下单购买“果粒时刻”小程序会员年卡

step2:下单成功后,在微店直接联系卖家客服

step3:收取小程序年卡会员专用码

step4:在微信内识别图中专用码

客服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五(9:00—21:00)

周六、周日(10:00—17:00)

*如在非工作时间购买,请耐心等待,客服将在第一时间为您开通会员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客服,客服qq:3036871385电话:010-6536332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