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20.1°C-22.3°C
澳元 : 人民币=4.75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 访澳洲上海同乡会执行会长张智森

2014-08-26 来源: 今日悉尼 评论0条
本月,今日悉尼采访到了澳洲上海同乡会执行会长张智森。智森先生89年来澳洲,当时身无分文,从社会底层烧电焊开始,后来重新读书做学问,又从学者转做生意,最后积极投入社区工作回馈社会。智森的经历在大陆背景的移民中颇有代表性,也是我们华人社区变迁的一个缩影。这里今日悉尼与大家分享和张智森先生的对话,希望能引起我们许多有类似经历读者的共鸣,也希望对正在成功之路上前进的年轻人有所启发。 


(张会长和他的眼镜们)

记者:你能告诉我你们当时的出国时代背景吗?
智森:1989年的中国政治氛围开始松动及经济水准尚处于低级阶段,正处改革开放前夕,外国的思想,信息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国外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国外的经济发达也成了人们的向往。出国也逐渐成为可能。所以许多人萌发了出国开眼界,求发展的念头。仅89年底90年初中国一下过来了4万多人。当时的上海信息发达,意识超前,所以这4万人中就有约一半是上海人。

记者:你能说说当时你们所感受的中国与澳洲的社会不同吗?
智森:尽管这25年中澳洲变化不大,但当时的中国国情与现在的非常不同。出国动机也不同。现在的出国动机多半是家庭条件好的家庭让孩子有更好的机会开眼界,增加阅历,也有国内读书不好来镀金的。80年代的国内教授级的高收入一个月就100来块人民币,其他普通人就更低。而来澳就学的费用是当时的天文数字,4万人民币。所以那个时候几乎全部是借债筹措学费出国的。来到澳洲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当时打最差的工一天就可以赚到50块澳币(汇率是1:6相当于300块人民币)。所以在举债的压力与做一天相当于国内3个月的动力驱使下,我们无不快乐的做着你能想象得到的所有种类的社会底层工作,而且我们也非常珍惜我们的工作。只要是找到一份工有钱赚,不管是什么工都是好工作。从另一层面说,我们当时的没有选择的吃苦,锻炼了我们的心态,毅力,意志。而这些心理素质后来成全了我们的成功。 


(张会长与上海同乡会的会旗)

记者:那个时候如果找不到工作,你们的心态会是怎么样的?
智森:当你借了可能这辈子都还不清的钱的时候,当你裤袋里的钱支撑不了多久的时候,你不会考虑太多自己喜欢与否,你会全力去找工作,只要有工作做你已经很感恩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公司你都会去找,去做。当你没有能力选择的时候,首先找到一个是最要紧的,否则生存都成了问题,那个时候没有人找不到工作。

即使今天,全社会的失业率在6%左右,这里还包括那些不愿工作而甘愿领救济金的人。人群中94%的人目前工作着,人有惰性和潜力,所以如果你找不到工,你实在是属于人群中那么小的那群失败者,你只要稍作努力就不至于类归这个群体。当你对工资的要求不切实际的高于你能为老板提供的价值,当你想做一个事实上你没有技能经验来胜任的工作,如果你还不现实,也不去降低你的标准,你当然找不到工作。你如赶快改变自己的心态,标准,策略,工作一定是找得到的。所以找工作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心态,而不是缺少能力,经验,或不够聪明。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
智森:有人认为好工作是轻松省力,工资高待遇好,公司名气响,办公场地高档。这样的理想状态不多见,或者这种对待工作的心态不对。首先如果老板花了很大代价,给你高工资,给你好待遇,他应该期望你能创造比他投入到你身上的更高的价值,否则他就傻了或者你的位置也保不住。所以不要奢望轻松又待遇好的工作。 其次能到一个大公司打工当然好,增加见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公司文化,工资也较高。然而在大公司你只是个螺丝钉,你只能见到公司运行的一斑。而在小公司你会有机会学习公司运作的所有方面,全过程。另外一个能让你的学到知识技能的工作,能让你增长见识阅历的工作更是好工作。因为你的快速成长你也更有可能被老板重用而提高待遇。我的很多朋友因为开始时在一个小公司里打工而熟悉了解了该行业的市场,产品与技术,最终在这一行开创出了自己的公司并成为行业翘楚。以我自己为例子,我读了20年的书,但是我来到这里之后底层打工3年所学到的东西,比我读20年书受益的多。我刚来的时候在很小的工厂里面打工,老板也是白手起家的,但是看着老板一点点研究他的产品,发展他的客户,如何管理生产流程,看他如何投资等方面学了很多。这些大学一点都没有教,而正是这些让我今后人生获益匪浅。 


(张会长与新洲工党领袖交谈中)

记者: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或怎样在职场成功?
智森:我在来澳洲之前是从事科研工作,自视甚高。来到这里我最初的一份工作是做电焊主要是做家居铁制门窗,一下跌到社会最底层,反差十分大。然而就算是这个工作,我在老板眼里只是个没有经验的人,没有价值,后来勉强让我做是因为最后老板看到我想做的心情很迫切,态度很诚恳。所以也就让我从头学起。进入这家公司后,由于我心态不错,工作认真勤奋,为自己赚工资的同时也成了老板的理想员工,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与欣赏,我的老板后来成了我终身的良师益友,即使我离开了这家公司。回顾头来看,我老板在后来的日子了对我人生的影响,对我许多投资及生意决策上的建议帮助,使我获取的收益又何止几百万。这方面我希望与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分享的是:你可以没有经验技能,在老板那里没有价值,但如果你心态好,积极进取,懂得付出并愿意付出,你的老板看得懂,能分辨出你有否潜力,价值并回报你。一般来说,当你的老板感觉到你的忠诚与付出,想回报你的时候一般他的回报大于你自己的付出。就算在你付出后你的老板不懂你的价值,由于你的成长,你的价值提升,这是你自己得到的最大回报。有一天会有其他老板认识你的真正价值的。结论是假如你在职场懂得先付出,你会成功的。

记者:有些年轻人有很好的学历却找工不顺利,有些年轻人有才华,却在公司里不得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做?
智森: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崇尚读书,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中国学生及家长都是强调专心读书学习,学士得到后找不到工,去读硕士,再找不到去读博士。结果是文凭也越来越贬值。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的是,有文凭不等于你有经验,有能力,不等于就是对雇主有价值。当今社会技能方面大家都差不多,文凭大家也有,但是如你有好的心态,你有付出的意识这就足以让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凭此心态,你一定为雇主接受,找到工作。

作为一个雇员,不要带着国内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个博士是个硕士就一定要享受社会恩宠的,假如有这种心态那么你的文凭害了你。在澳洲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是因为在工作中你付出多,奉献多,创造的价值多,你才可能就有机会,被重用,成长发展快。所以正确的工作心态是:你奉献多少然后你得到多少,而不是你从得到多少来决定奉献多少。

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对工资的要求很高,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能为公司可以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心态一定要摆正,刚进入社会你没有资本讨价还价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可能你没有资本选,是工作选择你。因为对于老板而言文凭只是一张纸,新人到公司需要培训,要有人教你,公司要因为你的动作慢或出错付代价。所以心态调整是必须的。 

做工要赚钱是一定是对的,但一开始积累经验比工资有些高低更重要。对于新人来说,比起你今后人生的收入这点工资微不足道。关键是得到一个老板所给出的机会,有此开始你能积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这个将为今后胜任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当你把自己进步到更高的层面,你的老板会留住你,重用你,待遇也随之提升。


(张会长与原住民获奖者)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够好,自己父母能提供的不如人家的多。你怎样看?
智森:条件好的家庭会给孩子创造更多机会,这果然有利,假如你能够珍惜。但是人的出身并不是决定成功主要因素。马云的成功也不是由于家庭背景。上一代移民来时没有钱带来,到了这里也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完全靠自己。出身贫寒加上身逢绝路,反而给发奋向上来改变自己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吃苦耐劳自然就不在话下。结果20年后这批人里出了很多成功人士,富翁。过来之后有一个感触是:人人都想出身富裕,但很多出身贫寒的人成功了,谁都不想吃苦,但只有那些吃了人家吃不了苦的人,后来却享受著人家享受不到的快乐幸福。
如你出身清贫不抱怨,而是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变压力为动力,你就走上你的成功之路了。 不管什么出身如果你的努力,你会改变自己的处境,你会与自己相比有所成就而很开心。身出清贫,也许你没有贵族的血统,但你可能发奋努力成了你家的贵族祖先。如果你抱怨你的爸爸没有给你足够的机会条件,那你可以努力一点让你的儿子比你有一个更值得尊敬的爸爸,而让你的儿子比你幸运。假如你只是个挥霍父辈资产的混混儿,你混不了一辈子,就算你可以,那么你的儿子可能就要出生贫寒了。

记者:作为一个中国来的移民,你觉得怎样才能在澳洲社会成功
智森:中国移民来到澳洲,算是人生地不熟,但是这个社会是很公平的,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最要紧的是不管你的国内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怎样辉煌,应该有个归零心态及进取心态,从零开始。很多人在国内过的不错,但是一过来就变成了社会最底层了,有些人对这种心理落差很难适应。我曾经给一个朝鲜老板打工,是份割草的工作,他劝告刚来澳洲的我,无论你之前是做什么的,有多少辉煌,到了这里你是nothing, 一切要从零开始。我相信了他的这句话。不想过去,接受现实,一点点的从头开始,不放弃,不自满,结果一直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不停的进步提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接受这个现实:作为一个外来人刚来澳洲时,我们的英文还不如当地的小学生,又没有这里所需要的文凭,技能,知识,我们那能奢望雇主们给我们好工作,社会给我们好机会。 

其次,人要有一个人生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如5年,10年)。80年代末,从中国来到澳洲有4万人.当时批出签证成功率是50%,来的人各方面基础,学历,背景,年龄都差不多,来到这里后起点,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也一样。20年后这批人中有人成了社会精英,亿万富翁,有人还在领救济金或底层打工。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智森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人有清晰的目标,全力以赴。而其他人则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另外,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最容易成功。社会上多数年轻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摹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有一部分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並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相反一部分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別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
还有除找自己擅长的工作以外还需对此工作感兴趣与热情,如果你对所做的某事没热情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件事上领先于众人。
凡是己达巅峰的人,都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热情,热情使人产生成就感,也会感染众人,使所做的事效果加倍。


(张会长站在他的大仓库里)

记者:你是从一个学者成为商人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智森:虽然做了十几年的生意,然而我始终认为自己的本质还是一个书生或学者。我做生意也是因为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做博士的时候因为每天超时的案头工作得了颈椎病,医生劝我放弃伏案工作,后来朋友给了机会周末在market卖眼镜,就顺势干了起来。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一个博士学者去做小贩摆摊位有点匪夷所思。我的很多朋友也为我不值。但我第一次摆摊一天卖了350块澳币。可能现在年轻人来看350块澳币是个很小的概念,然而当时我读博士拿的是澳洲政府的全额奖学金,一周就是350块澳币。当时我已人到中年,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刚买了房子欠了一屁股债。虽然也觉得博士的称谓很高尚很好听,感觉也很好,但养家不易且作为一个外来移民没有人脉网络,向上的仕途也艰辛,所以就学会现实的对待机会了。另一方面市场里面摆摊的小贩,虽处于社会最底层,然而当你有钱赚的时候也很有成就感。况且在后来的经商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其实商场不但需要更高的智慧还需要情商,胆魄,毅力等等。书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我的经历中我感受到:澳洲是个很现实的社会,工作事业种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你喜欢并合适你,能发挥你的潜力,只要能成就自己,养活家人,甚至还能兼济社会,你所做的就是高尚的,有价值,成功的。我认识的否则再好听也没用。一个朋友手机垃圾成了亿万富翁,倍受社会尊敬。进入商场以后我才感觉到什么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白手起家在商场上经历了不少艰辛,风险,危机,挫折但至今我还是庆幸自己做了个不错的选择,让我成了一个有学者气质的商人。 


(张会长和新洲公民部长Victor Dominella)

记者:你觉得在过去的25年里澳洲华人社区有什么变化?
智森:华人社区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我的个人经历在大陆背景的移民中很典型。

初期就生存阶段
很多大陆移民初来咋到,首先想找到工作,经济自立,然后全部的兴趣点注意力放在搞定身份,期望一种安全感。我也是。那段时候很有可能只是打工,对生活期望很低,其他什么都觉得很遥远。想象着那一天有了身份就什么都有了。然而有一天身份下来了突然发现其实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

自身发展成功阶段
当我们没有身份时什么都不想,然而经历了初期的生存阶段,身份有了,但没有钱,英文也不好,没有车,没有房子,没有家庭,没有自己的事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应该策划未来的路,并且为今后生活质量提高奋斗努力。

有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获得提升,成了举足轻重的高级白领。很多移民是有了工作经验,技术,熟悉了一个行业之后有了经验及眼光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意,此后生意越做越好,越大。

身在异国他乡我们没有人脉网络,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只能从起点低的小本经营开始,我们只有比当地人更勤奋,更用心才有机会立足,成功。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做生意的时候是朋友借给我一点货,货全卖了,把赚的钱再投进去买更多的货,商店从一家到两家,三家扩展。直到我有能力及自信去进第一个集装箱开始批发。那时候一个集装箱的资金相当于3年的积蓄,货到以后为了省钱,把二十几个立方的眼镜全部卸到了自己的家里。弄得我一天24小时看着这些眼镜发呆。由于没有做过,不知道批发比零售销售难度更大。所以刚开始很艰难。说着蹩脚的英文,不懂销售,不明白客户心理,产品不是很对路。跑100家会有99家拒绝。可是看着这些家里堆满的眼镜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走下去。如果卖不出去,那么这些货会永远待在你的房间里,一点退路也没有。在很多挫折失败之后才开始摸出了一些门道和经验。直到后来知道如何销售了,知道做展销会了,知道如何请外国人来做销售了。最后走上了稳定上升的道路。中国移民在澳洲跟国内不同,没有关系与机会突然暴富。我相信大多数本土澳洲华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一点一点聚集积累他们的财富。

走出小康的舒适,寻求精神层面的愉悦。
虽然移民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在事业上物质上进入小康,生意逐渐稳定,事业变得顺手,生活也逐渐舒适。然而心中总感到所有缺失。当我们把自己及家人达至一种安居乐业的状态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变得重要。我们可能想追求一些社会层面的认可尊重。我们开始考虑回馈社会。通过自己付出帮到更多的人也使自己更加快乐,更有价值感,成就感。这方面老一代侨领如邱维廉,周光明,林辉源,吴昌茂等是我们社区的表率,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社区奉献,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近年来大陆过来的移民逐渐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很多人又在这里受过澳式教育,他们与主流社会融入程度较高。所以你能看到大陆背景的华人在社区里面一点一点的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参与各种澳洲社会事务,为社区发声呼吁,为同胞争取权益。如在今年反对取消反种族歧视条例S18C的过程中,上海同乡会与其他兄弟社团及澳洲各界人士联合起来共同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政府被迫宣布放弃原来企图。在这个民主社会里,华人社区作为一个群体,只有我们参与及争取,我们才能为政府倾听,重视,我们的权益才能得到保护。所以S18c这件事件标志着华人开始更加积极的介入澳洲主流社会事务,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声音来影响社会事务,保护自己。华人社区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在提高。 


(澳洲上海同乡会巡游队伍接受cctv采访)


记者:好像很多人还对你们的会不太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上海同乡会吗? 
智森:悉尼类似的社团有300多个,活跃的社团有大约50多个。所以对同乡会不太熟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么多社团组织大多是以移民为主。移民过来后原来的亲戚,家庭,朋友就都没有了。由于英文有限也不容易直接与政府及社会服务机构沟通,也不容易交到其他族裔的朋友。这样精神层面比较不踏实,没有归属感;有什么事情没有人帮衬,没有安全感。同乡会等社团组织正是这样应运而生。澳大利亚上海同乡会于94年成立。,好像一个俱乐部会里组织一些唱歌跳舞娱乐,BBQ旅游等联谊社交方面的事情。让大家有一个圈子,归属。作为海外华人我们除了在澳洲做个优秀公民,同时我们也热爱我们的祖居国,这一点是海外华人的共同心愿。 所以我们也做些促进澳中文化经济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赢的事情,主要起到了澳洲友谊民间桥梁的作用。另外我们都以中国的强大而自豪,因中国崛起而有了尊严,也因为中国的发展而以各种方式受益。 所以如中国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什么需要我们也乐意声援,支持,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比如我们澳洲华人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世博会中上海同乡会非常积极。前些时的海南台风,四川,云南地震等澳洲华人社区也没有袖手旁观,我们同乡会也奉献爱心。 

记者: 你觉得上海来的移民在华人社区里有什么特点
在澳洲上海人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多。大概占华人社区的1/5.在悉尼及周边地区上海人约有15万。一是上海人受教育程度高,上海大概是在30年代就已经被西方文化熏陶过了,所以思想上比较接受澳洲文化,对澳洲社会融入快。二是上海人也许政治热情不是很高,但做事踏实认真,注重细节,脑子也比较灵活,记得刚来澳洲时,搞民运很热闹,上海人总体不太投入,但20年后悄悄地你会发现很多行业,领域里上海人都做得非常出色。另外上海人比较注重生活情调,讲究“腔调”你会注意到上海家里一般布置得很有格调,出来也比较注意形象。

记者:你能说说今后澳大利亚上海同乡会有什么打算吗? 
智森:上海人在这里人多,有许多有知识及智慧的人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然而上海人也有不足之处,如自我意识较强,集体凝聚力没有其他地方的人强,以致作为一个群体力量不够聚焦。上海同乡会过去有很多成绩,我们新一届的理事会成立不到一年,我们的新任会长也很有奉献精神,我们的核心团队及理事会很有凝聚力及奉献精神。所以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为社区为会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

上海同乡会的宗旨是博爱,奉献 为乡邻服务 为上海人争光。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奉献付出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我们一起为上海人营造一个家,一个归属,一个俱乐部。我们正在提升我们的管理运行体系,正在装修我们的会所,我们成立了一些职能服务部门,我们将建立一个志愿者团队。如果你的地方有人在澳有生活困难,如果有人来澳落脚适应生活需要帮助指导,如果有人来澳 旅游,留学,移民,投资需要协助,需要服务,需要资讯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我们。 

上海同乡会也积极参与各种主流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参与也争取发挥我们的影响力。之外,我们也会在我们的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多做一些促进中澳文化交流,社区各民族的联谊互动活动。如你对上海同乡会的活动感兴趣,或对上海同乡会的将来有什么建议,请联系我:john@jmeyewear.com。 另外如你对本文感兴趣,希望就智慧人生,成功人生进行探讨也可联系我的以上email。 本文内容诚属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采访/整理: Ste, Sophy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