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3.9°C-7.4°C
澳元 : 人民币=4.8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19天前 来源: 留学全知道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今年美本的申请结果已尘埃落定,但申请结果——尤其是藤校等精英大学——与过去相比低迷、疯狂和诡异。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为什么如今学生越来越优秀、但被精英大学录取却越来越难?为什么中产/普通家庭里成绩优秀的孩子被精英大学录取的概率越来越小?

我的一位朋友去年把孩子送来美国读私立中学,前不久,一篇文章在她所在的家长圈里引发了热议,大家纷纷写起了小作文。

这篇文章就是《纽约时报》近期发表的近万字的深度长文 This Is Peak College Admissions Insanity,目前已在版面上收到了1000+的讨论回复。它全面、客观地向我们揭开了大学录取变难的原因,也给国内外想把孩子送往精英大学的中产家庭敲醒了警钟。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1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2

滑铁卢般的录取结果

有这样一名女生:

中学时期的她,和母亲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一个收容所度过了两年,随后她和弟弟一直在寄养体系中长大。与同龄人相比她在成长面临种种挑战,但女孩一直很努力。

她就读于纽约一所普通的高中,却一直保持出色的成绩。九年级时,她获得了谷歌的实习机会,并加入了某生物技术公司的一个研究团队,因研究污水处理化学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获得了国家奖项。

这样一个学术成绩优秀、获得过大奖、家庭背景又“政治正确”的申请者,你觉得她被精英大学录取的概率大吗?

女生名叫拉尼娅·汗,她是这篇长文里的主人公之一。拉尼娅的梦校是巴纳德学院——顶级女校“七姐妹”成员之一,她申请了这所学校的ED;同时,她还申请了纽约大学和纽约市医学院等学校。

最后,她拿到了福特汉姆大学、奥尔巴尼大学的录取通知,但两所学校给出的助学金无法覆盖她的学费,她的家庭负担不起;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给了她优厚的奖学金。但亨特学院在全球大学排名榜单上是1275名,是拉尼娅的保底学校。至于其他学校要么是拒了、要么把她放在了waitlist上面。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3

图源:pexels

拉尼亚的录取情况与之前刷屏华人圈的Stanley Zhong的录取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华裔男孩毕业于硅谷著名公立高中、成绩拔尖、SAT和GPA接近满分、多次获得Google、MIT等国际顶级编程赛事大奖,还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

但他最终被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16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拒绝,连华人扎堆的加州大学UC系也没有一所抛来橄榄枝。

拉尼亚终究比他幸运,因为在最后一刻她收到了梦校之一_全美最佳文理学院排名11的卫斯理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开心奔赴。

无论是拉尼亚、还是Stanley Zhong,二人的各项背景都符合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为什么他们的录取结果如此波折,甚至几乎以“失败”告终?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4

录取游戏越来越难的原因

在This Is Peak College Admissions Insanity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以8所藤校加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12所精英大学为蓝本,分析了精英大学越来越难进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众所周知:

原因一:申请人数激增

2002年,这几所学校共收到约17.5万份申请,而2022年它们收到了超过59万份申请,但录取名额并没有大幅增加,依然是只有几千个位置。以杜克大学举例,今年有超过5.4万名高中生争夺该校仅有的1750个录取名额,竞争不是激烈,而是惨烈了。

为什么精英学校的申请者会在这20年激增?

一方面是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出现了更多的富裕家庭,这些家庭必然要托举孩子去读精英大学;另一方面,疫情时期学校被迫“放宽”了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允许没有标准化考试成绩)。这导致了自认为有机会被录取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三倍。

更多的申请者对学校是好事,能提升学校的市场影响力,但对学生来说,被录取的机会越来越小。数据可以作证:与去年相比,今年八所藤校中有四所录取率下降,一所维持不变、三所上升: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5

数据基于Shemmassian Academic Consulting、 Ivy Coach、CollegeVine、Prepory统计

总体来说,藤校录取率呈下降趋势。

原因二:申请者实力提升

文章中提到一组数据:2002年,全国有134名学生获得了满分的ACT成绩;到202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542人。

下列是今年录取的藤校申请者的硬件背景数据,包括ACT、SAT、以及高中排名的百分位: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6

数据基于Solomon Admissions、Ivy League admissions websites、College Board and ACT official statistics统计

成绩之好,足见爬藤选手背景之优秀。

“优秀的背景”是一把双刃剑:对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来说,过硬的学术背景是自己品质和潜力的证明,让申请者有机会得到精英大学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想要获得这样的背景通常花费不菲,这明显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利。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在纽约州一个小镇长大,家庭背景普通的他一路读的是公立学校,最后他拿到了乔治城大学的全额助学金。来到首都后,他被这里的教育资源、大家对申请的投入力度、以及申请者的优秀背景震惊了。很多人从出生起就为去精英大学做准备,大公司的实习、国际竞赛、跨国志愿者活动、聘请升学顾问这些都是他不曾有的经历。

当天资差不多、努力差不多的人,比自己更有资源时,谁能获取精英大学的入场券显而易见。

还有两个对富裕家庭利好原因,也导致中产家庭爬藤困难

原因三:EA、ED政策的流行让录取结果偏向富裕家庭

精英大学的招生策略正越来越向早申请(Early Action, EA以及Early Decision, ED)倾斜。比如,今年明德学院(美国顶级文理学院之一)招收的735名新生中,有516人是通过ED录取的。

这类政策为学校带来了多重好处:帮助学校提高排名(录取率和就读率是许多排名的重要评估标准)、提前锁定优秀的申请者、优化招生流程……

EA/ED政策对有明确目标学校、准备充分、不依赖财务援助的学生(总体来说是家庭富裕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没有财务援助依赖的学生也是精英大学主要的招生对象,所以这项政策可谓是二者双向奔赴。

但这对于那些家庭背景普通的孩子——他们通常需要更多时间准备申请材料、以及需要考虑财务援助——被变相降低了录取机率。

原因四:精英大学为了平权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录取标准,有时仍对家庭富裕的学生更有利

有位精英大学的老师在文章下留言:像招体育特长生、颁发优异奖学金等这些政策看上去是为了录取更多元化的学生,实际就是精英学校为取悦校友和捐赠者的“后门”。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7

毕竟体育特长生没点家底,谁能经年累月地坚持呢?“这些富裕的精英学校并不会歧视穷人学生,但他们确实会偏爱富人的孩子”这句话已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8

家长和孩子,正在被迫“参战”

原因分析出来了,那解决办法呢?作为一个结构性、系统性、历史性的问题,作者也没能提出立竿见影有效的措施,无非就是“改革”、“监管”这些绝对正确、但操作起来又无比困难的办法。

开头说到,这篇文章朋友所在的美国私校家长圈里引发了热议,家长们纷纷写起了小作文。朋友所代表的群体属于家里有些资产、对孩子学业有高期待的中上产族群,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这些家长,对自己孩子进入精英大学愈加困难这个问题除了愤怒就是无奈。

比如少部分家长虽然认同这种激烈竞争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天生喜欢竞争的孩子),但认可的出发点也是家长担心孩子现在不参与竞争,将来会无法在社会立足。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9

更多家长还是对名校当前的招生规则表示不满:规则不明确、信息不透明、学费贵、对录取者的包容性弱(比如好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选择那些领导力强的孩子)、以及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负担过重。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10

有一位读者的留言,质疑了当下精英大学的性价比,相信能代表不少人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如果就读于一所私立大学的法学院,当时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加起来全部费用是11,000美元。今天,同样的学校全额支付的学费大约是218,000美元,整整增加了20倍。而从1980年至今,生活成本只增加了约370%,也就是大约41,000美元,是学费涨幅的五分之一。联邦政府的低效、州政府和学术官僚机构的干预,行政部门的扩张、不必要的昂贵教学设备等,使得教育成本大幅增加,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改善却微乎其微。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11

对国内申请者的三点启示

知晓这些原因后,对国内的申请者有哪些启示?

首先,要慎重对待ED、EA的选择。

美国大学采用早申请政策的往往都是排名靠前的学校,学校名气好、早申请录取率还高,难免让学生和家长动心。但实际上早申请的学生群体往往也是条件最好(同样也是家庭背景很不错)的那群人,且申请的学校是他们的梦校,所以才会下此“赌注”。

所以对于普通申请者来说,决定早申请,这所学校应该同时符合几点:你特别喜欢、背景足够胜任、且符合你学术和职业目标。而不应该仅是为了它精英大学的头衔盲目去冲刺。

其次,对申请的每一所学校要有一套策略。

在纽约时报长文里还提到了另一位申请者艾薇·怀德勒的故事。

她是一名学术背景出色的学生,就读于本地排名很高的私立中学,十年级结束时参加ACT考试并取得满分;她家境不错,不需要助学金就能读精英大学,符合精英大学预期。

艾薇的梦校是杜克大学,她申请了该校的ED。然而,她意外被拒绝了(尽管杜克的ED录取率是常规申请的三倍,但今年有超过5.4万名申请者,其中ED申请者达6000名)。此外,南加州大学、范德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也拒绝了她,连保底的东北大学也将她列入了waitlist。

最终,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录取了她——她的父母毕业于后两所大学。如果不是校友子女的关系,艾薇不知道是否会被它们录取。

以往,我们习惯于在选校名单上将学校分成梦校、匹配、保底三类,但就目前让人摸不透的录取情况来看,今后可能不存在所谓的“保底学校”,每一所大学都需要申请者拿出一套“独家方案”去全力以赴。

最后,要把目光投向那些提供优质教育、但费用和竞争合理的学校。

就读精英大学的好处不言自明,但常春藤大学的学生不到美国本科生的1%;即便将范围扩大到拒绝率低于四分之一的精英大学,这一比例也仅为6%。对普通人而言,缓解“申请精英大学越来越难”的性价比最高的方法是将重点转向那些提供优质教育但录取条件不过于苛刻的数百所学校。

有读者留言表示,人们通常认为竞争越激烈的学校教育质量就越高,但这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苛刻的录取方式反而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学习和申请环境。

孩子爬藤到底为何越来越难?《纽约时报》万字长文在中产家长圈炸开了锅(组图) - 12

她还分享了她带两个孩子考察大学的经历,她感觉到州立大学比精英学校更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在州立大学,教授愿意花一个多小时与潜在申请者交流,介绍学院和课程;而在精英大学,尽管有豪华的招生宣讲会和“亲民”的教授,家长和孩子的感受却是招生人员冷漠,校园里的学生看起来压力很大,教授和准申请者的沟通也显得短促单薄。

关于爬藤的迷思还在继续,或许如今最重要的是,在申请名校时,与其问“我能被录取吗?”不如问“我为什么想去这里?未来我要做什么?”。人生很长,我们不该让孩子生活的目标仅仅是成为名校一个小小的注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562要加油
562要加油 19天前 回复
中产家庭的孩子们被迫参加这场竞争
murbb
murbb 19天前 回复
越来越多人的申请条件越来越好,竞争真是惨烈
Totti_GO
Totti_GO 19天前 回复
录取名额没变,申请人数狂涨,简直是让人抓狂的局面
葡萄小糖糖
葡萄小糖糖 19天前 回复
看了这篇长文,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来说,进入精英大学越来越难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