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0.6°C-11.8°C
澳元 : 人民币=4.83
卧龙岗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李剑腾:中国需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图)

2020-12-0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李剑腾接受采访认为,中国制造业要从大走向强,需要增加基础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综合国力崛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制造正在迈入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水域,一方面庞大的市场容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为产业升级带来了很多拦路石和不确定性。

李剑腾:中国需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图) - 1

对于与中国制造、中国创新及中国产业发展相关的问题,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工业品和房地产业务负责人李剑腾,是一位资深的意见领袖。李剑腾拥有16年国际顶尖咨询公司从业经验,长期为中国领先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战略和管理咨询服务,成功帮助多家中国领先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和成功转型发展。

在11月中旬举行的英国《金融时报》2020年度中国高峰论坛上,参加本次论坛的李剑腾接受了FT中文网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FT中文网:FT中文网与奥纬咨询刚刚联合发布了2020年的商业书单,在您看来这个书单对读者有什么样的意义?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

李剑腾:今年的书单数量上从去年的3本增加到了10本。今年的书单折射出了两层含义。第一,书单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回声。第二,书单体现了中国力量的崛起。中国力量崛起不光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同样反映明显。

首先从时代的回声角度讲,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变局的大时代,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很多根本性的改变正在发生。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不确定性。科技进步正在对很多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例如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加上今年的新冠疫情,实际上给未来的国际关系以及很多产业的前景带来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从今年的书单中可以看到,有好几本书都是在跨越时间、空间来寻找一定的大规律,这很好地体现了现时代之下读者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和期待。

其次是想向读者表达,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往我们关注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影响力的扩大,而从今年的书单可以看出来,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也在飞速提升。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我们今年选的十本书中,中国原创书和英文原创书的比例是5:5。其实能够很明显看出来,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是很多书中讲的经验,讲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反思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作者本身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在的行业,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或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东西是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以往我们往往关注国外研究者所做的事情,吸取别人的经验,而从今年的书单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也在创造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向全球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FT中文网: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长期观察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大而不强”的现状?

李剑腾: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30年以及未来几十年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每年将近3万亿美元的贸易生产绝大部分都是由制造业贡献的。二是虽然中国的GDP排在美国后面,但如果计算制造业增加值,其实中国已经全球第一了。平均而言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产值和产能的三分之一左右。制造业对中国非常关键。

大而不强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大有大的好处,强要有强的地方。中国制造业非常大的优势是在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方面,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是全世界没有地方可以比的。中国制造业现在为什么在全球有这么大的竞争力?最核心的还是整个供应链体系建立起来了,完整的闭环建立起来了。

现在缺的是“强”的这方面。中国制造业最大的差距一是在基础研发方面,很多东西能设计出来,但制造不出来,比如芯片。这就反映了几个问题,比如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问题,都需要很基础的研究去支撑,没有捷径。另外一个短板是针对消费者的应用端。中国很多制造的欠缺是在工业设计方面,看上去不错,但细节方面,如用户的体验感受、整体美观度等,会差一点。

要突破这两个短板有几个很重要的事情。一是对基础研发的投入。世界各国主要的研发投入都是需要由国家去支持的。现在中国的基础研发投入,2019年是1300多亿元,占整个研发经费的6%多一点,而欧美的这个比例平均为15%-20%,中国是偏低的。同时,目前的这1300多亿元中政府投入是800多亿元,占60%左右。目前中国的GDP约为美国的67%,但基础研发中的政府投入仅为美国的36%,这方面也偏低,政府许需要考虑加大这一块。

而在设计等方面的不足怎么去解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培养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很多工业企业所用的零部件其实是由较小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如何让这些小企业持续有研发投入,不断升级产品,变得非常重要。因此给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非常关键。同样重要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基础研究的不足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这就是一种负向激励,导致大家都不去做投入。中国制造业要从大走向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力环境迫在眉睫。

FT中文网:中美脱钩尤其是技术脱钩是最近的热门话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有没有未来?

李剑腾:从中国加入WTO开始至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一直在快速推进,整体上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我们发展,但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全球化长远来看是不会被逆转的,当然在现阶段会有一些反复,因为不会所有人都受益,总会有一些团体认为自己受损了。但总体上全球化对于效率的提升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都是非常大的帮助。从长远来讲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谈到中美关系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和美国并不是想脱钩就能脱的。中美之间已经发展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常紧密的程度。中国现在持有的美国国债将近1万亿美元,每年两国贸易总量也在5000亿美元左右,中国有200多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市值2万多亿美元,还有大量的美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因此并不是某个团体或某个人说“脱钩”就能脱钩的。同时中国和美国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并不是一定要针对中国。中国是要谋求自己的发展,并不是说一定要超越美国。因此这两个目标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更多是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两国在经济方面的重新分工和重新定位问题。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过度放大中美脱钩这件事情。现在哪怕是在科技和创新领域,中美也相互依赖。中美两国的专利差在2016年左右达到了一个高峰,为每年2万件左右,往后其实一直在缩小。这说明中国在整个科技研发方面的能力也在提高。这样的话,未来就会出现两国都需要使用对方的专利的情况,这就会是一个紧密的基于交易的过程,并不会出现美国不给中国用中国就一定会没办法的情况。目前中国真正对美国依赖度比较高的是在芯片、医药及部分高端零部件方面。但慢慢地随着中国研发能力的提高,双方的依存度会越来越紧密。

FT中文网:对于中国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您有哪些建议?

李剑腾:第一是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国家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同时,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是不错的,但现在很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商业化,在与商业对接上如何做得更好。另外一点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中小企业或不同类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举国体制有其好处,比如能在重点关注的方面取得突破,但整个产业链的进步不能只靠几个龙头企业,而是需要很多供应链里边的创新,这其实是来自于中小企业的。如何让这些中小企业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FT中文网: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50”和“中国创新2050”,您如何看待这些方案的实施前景?

李剑腾:这也和刚才谈的一脉相承。“中国制造2050”是要分三步走:2020,2030,2050。联合国有一个创新指数排名,2020年中国排第14位左右。中国提出的2020年目标是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现在算是基本达到了。后面的到2030年达到前列,205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总体的方向肯定是对的。现在就是怎么用好几个抓手的问题,包括基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平等竞争等。在这些基础上,中国正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产业创新,实现“质量中国”、“创新中国”,在这些总体方向指导下,应该会有很大成效。

FT中文网: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了很多障碍,如法律、文化、对社会环境水土不服等。对于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您有哪些建议?

李剑腾:先要讲清楚的是“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看来有几个典型的目的。有一些“走出去”是通过国际交流实现能力的提升,更多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有一些“走出去”是开拓海外市场,进一步放大自身的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走出去”时要想好,是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第二个是兵法上讲的知己知彼。毕竟以前中国在这方面是缺乏经验的。日本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际化其实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这是亚洲国家存在的共同问题,比如一开始不太适应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价值观等,因此最早出去的人就会犯一些这方面的错误,有很多经验教训。现在像TikTok遇到的这种情况,其中就也有经验教训。其实我觉得TikTok已经在国际化方面做了一些非常好的安排,有很大的进步;华为也在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安排,如利用当地的人做高管、把海外实体与中国实体适当切分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好的做法。

具体建议方面,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是要知己知彼。去之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搞清楚当地的法律、文化、制度。此外,我觉得现在到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企业之间应该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一个企业踩过的坑别的企业尽量不要去再踩了。最后一点是,作为企业去海外开拓,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不要把太多的国家情感等因素带到里边,“在商言商”,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按照当地规矩来办事,大家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里去竞争。未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个企业来自哪里、一个产品的原创国在哪里等因素,应该进一步被淡化。就像很多在中国的美国企业,我们也不认为它们是美国色彩很浓的企业,更多是认为它们就是在我们当地经营的企业。

FT中文网:对中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您如何看待?对于中国房企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您有哪些建议?

李剑腾:房地产一直是大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房地产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影响面很广。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达到了极大的规模,全国每年的销售额接近于全球汽车市场的销售额。这么大一个产业,如果我们加上它的上下游,如前面的钢材,后面的家电、装修等等,它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太大。房地产业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其实有其非常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整个城镇化建设,也为中国整个城市面貌的更新贡献了很多自己的作用。但目前来看,这个行业的负面作用也很大,它吸纳了很多资源,很多资金进去,这对整个科技的进步、基础研发的提升其实是没有太多帮助的,更多地只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我觉得在这个阶段,这几年国家出台的几个政策都是非常有效的,包括几年前提出来的“房住不炒”政策,以及现在提出来的“三条红线”。这些政策在更好地进一步规范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在未来,这个行业所占用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等,慢慢会进一步减少。另外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讲,房地产企业会逐步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行业里来,在利润率等方面都会回归某种和其他行业比较类似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讲这意味着,一是要控制好整个金融杠杆。这几年出了很多房地产资金断裂的事情,这与这个问题是非常相关的。二是,在整个行业利润往下走的情况下,企业的导向要慢慢地朝着更重视运营的方向考虑。以往房企是买了地、盖了房子就卖掉,其实没有太多运营的东西,但实际上城市的建设或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的提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和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是相关的,比如物业服务、商场运营、酒店运营等,这些是值得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去考虑的。这些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也是房地产商有优势去做的一些领域,是可以重点考虑的。从科技的角度讲,像住宅科技、智慧城市等,也是地产商应该去重点关注的方向。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家更多要回归一种正常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去做一些事。就像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来的,更多要实现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的同步发展。现在如果房地产占用的资源慢慢降下来,因此而多出来的资源如果往科技、服务等方面去投,应该是非常正确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